不同玉米品种抗病性与相关酶活性的研究
【摘要】:
本实验通过对白山7、龙单13、吉单27、先玉335四个品种玉米及其亲本的大田和盆栽试验,进行人工病菌接种丝黑穗病、大斑病、弯孢叶斑病、茎腐病病原菌。在此条件下,分别在玉米苗期、拔节期、灌浆期采集叶片清洗后超低温保存。实验室内进行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LA)、过氧化物酶(POD)的酶活性和SDS聚丙烯酰胺同工酶凝胶电泳的初步研究。发现人工接种植株与对照的3种酶活性变化规律;同工酶酶谱表达上的差异;以及亲本及F1代抗病性遗传关系。结果如下:
1、四个品种及其亲本在不同生育时期(苗期、拔节期、灌浆期),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LA)、过氧化物酶(POD)的酶活性呈规律性,即人工接种的三种酶活性都比对照升高,且与抗病性有正相关趋势。感病植株减产明显,F1代发病率处于父本和母本发病率之间。
2、PLA苗期至灌浆期,品种发病后,各品种PAL酶活均上升,抗病强的品种上升幅度最大。由此表明,品种感病性与PAL活性具有某种程度的联系。受病毒诱导后,PAL的激活与品种的诱导抗病性正相关,PAL代谢迅速激活,启动植保素与木质素等防御体系的快速建立,从而表现寄主的诱导抗病特性。不同品种对不同病原物有各自的抗病性反应。
3、POD抗性不同的品种其POD酶活性存在差别,植株发病后,各品种的酶活性均上升,各品种酶活力上升幅度在0.8%-352.4%之间,说明POD的应激表达与品种的抗病性有内在的联系。但上升幅度与品种的抗感病性有一定的关联,品种抗性越强,POD酶活性上升幅度愈大,表明POD活性与品种的诱导抗病性与有正相关趋势。抗病性较强的品种出现了区别于感病品种的新酶带RfO.218,此特异蛋白带的表达,与品种的抗病性相关,可作为品种抗病性检测的生理生化指标。抗病品种同样都多出现一酶带Rf 0.439,进一步证明了在玉米植株体内存在与抗玉米病毒相关的POD同工酶,这一结论将为抗病育种提供极有价值的生理生化基础。
4、PPO各玉米品种及自交系在苗期、拔节期、灌浆期变化幅度不大,不同生长期叶片PPO酶活性的变化与抗感病性是否存在相关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感染病毒后,各品种及其自交系PPO活性均增加,四个玉米品种及其亲本自交系的病叶比健叶酶活力上升2.5%-41.1%之间,说明病毒侵染玉米植株后,PPO酶量迅速积累,从而抑制病毒的作用。不同品种及自交系间活性比较,差异明显,说明玉米叶片PPO酶活性与品种的抗病性相关。PPO同工酶与品种抗病性的关系研究表明,抗病品种感染病菌后,PPO同工酶出现了新的较强酶带,由此可以看出,病毒等外在因素的干扰,可以激发寄主体内新的PPO防御酶的表达。RfO.267-0.571,该新酶带区的出现与其诱导抗病性相关。
综上所述,本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
POD, PPO, PAL酶活性与玉米品种的抗病性呈正相关趋势,这些防御酶的酶活可以作为室内快速检测品种抗病性的指标。受病毒诱导后,这些酶的激活能力与品种的抗病性存在正相关。此试验结果可作为抗病育种理论依据。
|
|
|
|
1 |
张勇;安卫东;武刚;;早熟陆地棉品种在阿拉尔垦区抗枯萎病的表现[J];中国棉花;2008年05期 |
2 |
熊道钜;延长优良品种抗病性的栽培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1998年01期 |
3 |
曾士迈;作物品种抗病性持久化的研究[J];世界农业;1985年07期 |
4 |
张志德,董瑾瑜;小麦抗秆黑粉病快速鉴定方法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92年03期 |
5 |
张纯胄,陈永兵,胡丽秋;春黄瓜新品种抗病性比较试验[J];上海蔬菜;1999年03期 |
6 |
汪可宁;洪锡午;陈善铭;季良;阮寿康;凌佩兰;;小麦品种对条绣病抗病性遗传规律研究初报[J];植物病理学报;1963年02期 |
7 |
金敏忠;陶心兰;马学定;陶帼珍;;水稻双糯4号品种稻瘟病抗性丧失的原因及防止措施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1985年04期 |
8 |
田士林;李莉;;不同品种李树流胶病的比较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0期 |
9 |
张格成;周祖春;;重庆地区葡萄病害的发生与品种抗病性调查简报[J];西南园艺;1993年01期 |
10 |
丁俊杰;文景芝;胡国华;姜翠兰;陈庆山;刘春艳;顾鑫;杨晓贺;;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生理小种监测及主栽品种抗性分析[J];大豆科学;2009年01期 |
11 |
梁江;陈渊;冯兰舒;韦清源;;广西大豆生产及育种展望[J];杂粮作物;2006年05期 |
12 |
刘雪兰;曾雄;邓德江;卢金生;陈艳利;赵娇娜;张雪梅;;北京地区引进哈密瓜品种比较试验[J];北京农业;2008年18期 |
13 |
郝邵英;唐小川;马瑞;;无公害蔬菜番茄品种抗病性比较试验[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年13期 |
14 |
张际中;景学富;李学章;;水稻品种对稻瘟病抵抗力的差异[J];辽宁农业科学;1960年03期 |
15 |
戴法超,褚菊征,曹秀菊,王永华;云南稻地方品种抗病性的初步研究[J];中国种业;1985年02期 |
16 |
湛浩然,钟贤玲;小麦细菌性条斑病流行的气候条件及品种抗病性初探[J];新疆农业科学;1987年03期 |
17 |
周国虎;刘旬胜;刘川江;孙静华;孙素霞;丁玲;;2007年文登市小麦条锈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09年03期 |
18 |
杨家珍;颜启新;李宪;张功普;;肥料种类和用量对水稻白叶枯病抗病性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1981年04期 |
19 |
李建文;;水稻稻曲病致因及防治方法[J];种子世界;2000年03期 |
20 |
周益林,F.Casulli,M.Pasquini,段霞瑜;意大利硬粒小麦和面包小麦推广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J];麦类作物学报;2001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