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全景成像的计算机重构技术研究

王宇  
【摘要】: 全景成像技术(Integral Imaging,Ⅱ)是一种新型三维图像技术,它利用微透镜阵列来记录、显示全真的三维场景。这种技术在不需要任何观察设备的情况下,在空间上再现了三维图像,而且不需要辅助光源显示立体图像,能给观察者提供连续视点、全视差的真实的立体图像,克服了眼睛集中适应性调节冲突问题。因为全景成像技术具有上述优点,所以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科技工作者和公司的重视,成为三维图像领域内的研究热点,但全景成像系统的重构图像分辨率较低一直是影响该技术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在解决全景成像系统重构分辨率低的问题时,一般有两类方法:基于光学的方法和基于计算机的重构算法的改进。本文在现有的全景成像系统条件下,重点研究了如何根据全景成像特点,利用计算机改进重构算法,从而提高重构图像的分辨率。 本文首先总结了目前存在的几类三维立体显示技术以及各自特点,并对全景成像技术的基本理论进行了分析,包括全景成像技术的工作原理、性能指标和全景成像系统的分类。接着,论文探讨了重构图像的分辨率限制问题,分析了Ⅱ分辨率的计算、衍射效应和聚焦误差对分辨率的影响等问题。 在介绍了目前采用的改善重构分辨率的光学方法之后,本文对传统的计算机重构三维物体的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实验。同时,重点研究了全景图像的去噪过程,根据全景图像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元素图像的局部去噪方法,这种方法在取得与传统技术相同的去噪效果的同时,还能保持元素图像之间边界的清晰度,对全景图像的后续处理非常有利。 通过改进重构算法来提高重构图像分辨率的方法不需要机械运动和额外设备,更具有灵活性和可行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相似像素块平滑过渡的图像后处理方法,使用该方法处理后,属于同一个灰度值变化平缓区域内的相邻像素块的灰度值就能平滑过渡,这样的图像后处理过程既缓解了像素块间的灰度不连续性,又能保持重要的边缘信息,改善了重构图像的视觉效果。另外,本文又提出一种改善计算机重构图像视觉质量的方法,该方法利用3D空间的物体部分在每个元素图像中形成的匹配区域的纹理特征,从两个相邻的元素图像中的匹配区域提取出多个像素,经过加权计算重构出相应的图像区域。该方法与传统的计算机重构方法相比,提高了图像分辨率,改善了重构图像的视觉质量。 最后本文对图像的超分辨率重构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将超分辨率处理技术引入到重构的视图序列的后处理过程中,并设计了单幅视图和多幅连续视图的超分辨率处理的方法。同时,文中对提出的各种算法进行了仿真实验,得到了较理想的结果。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曾吉勇,苏显渝;抛物面折反射全景成像系统[J];光电子.激光;2003年05期
2 曾吉勇,苏显渝;柱面场景无畸变的折反射全景成像系统[J];光电工程;2003年01期
3 周昌军;张强;魏小鹏;;基于NMF图像重构的人脸识别[J];计算机工程;2008年03期
4 王宇;王涌天;刘越;张钰鹏;;基于全景成像的增强现实系统[J];计算机工程;2010年03期
5 曾吉勇,苏显渝;折反射全景成像系统[J];激光杂志;2004年06期
6 李富裕;李言俊;张科;;链码技术在景象图像特征提取中的应用[J];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08年01期
7 侯俊;程燕;;利用视觉特征进行Motion JPEG2000低频子带重构[J];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09年11期
8 王宇;陈殿仁;朴燕;杨絮;陈玉群;;基于视差信息的三维图像的计算机重构[J];光子学报;2009年11期
9 曾勇明;黄伟;罗天友;欧阳羽;吕发金;权正学;刘志宏;;DR图像拼接全景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8年09期
10 周平;杨威;孙凌宇;冷平;;二维多尺度塔式分解与重构的matlab实现[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11 王宇;王涌天;刘越;黄业桃;陈锡俊;;基于移动式全景成像的增强现实关键技术研究[J];光电子.激光;2009年06期
12 许忠保;张爽;易军;;全景成像方法中微透镜阵列设计[J];激光杂志;2009年03期
13 宿韬;张强;魏小鹏;周昌军;;一种新颖的基于NMF的人脸识别方法[J];系统仿真学报;2009年12期
14 李海兰;王霞;金伟其;白廷柱;黄有为;丁琨;;基于多帧水下距离选通图像的三维重构方法[J];光学学报;2010年12期
15 张旭峰,严壮志,N.R.Wanigasekara,刘书朋;基于拼接技术的医学X光片全景成像[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5年05期
16 赵烈烽;冯华君;白剑;徐之海;;超半球环形成像系统的图像恢复[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9年11期
17 孙林丽;李言;郑建明;李鹏阳;;基于表面二维PCA重构图像的刀具磨损分形特征研究[J];机械科学与技术;2010年03期
18 曾吉勇;苏显渝;金国藩;;基于双曲面折反射相机的柱面全景立体成像[J];光电子.激光;2006年06期
19 王宇;陈殿仁;朴燕;陈玉群;;利用匹配区域的纹理特征改善重构三维图像的视觉质量[J];光子学报;2009年10期
20 杨海娟;任小康;;JPEG2000压缩技术综述[J];福建电脑;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晓伟;郭建中;;匹配追踪算法(MP)在超声成像中的研究[A];第二届西安-上海两地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吴艳;陈凡胜;;SRR在我国静止气象卫星红外通道应用可行性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徐茵;王晓蕊;郝劲波;张建奇;;基于光场模型的自由视点高分辨率集成成像计算重构方法研究[A];2011西部光子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王双宝;尹美杰;陈江华;;2xxx系铝合金中S相的微观结构演变研究[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7分册)[C];2010年
5 徐鸣一;王振会;潘佳文;闫军;樊荣;植耀玲;邵程远;李博;;基于多尺度小波边缘检测的对流降水和闪电的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6 顾国生;战荫伟;;一种混沌序列在压缩感知观测矩阵构造中的应用[A];第十五届全国图象图形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7 李辉;;面向图像视频编码的多规模匹配追踪图像表达法[A];信息科学与微电子技术: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8 翟楠希;万国龙;;基于NUFFT的近场雷达三维成像算法[A];全国第五届信号和智能信息处理与应用学术会议专刊(第一册)[C];2011年
9 周慧鑫;张爽;牛肖雪;秦翰林;刘上乾;;采用轮廓波变换预处理的超光谱图像异常检测[A];2011西部光子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孙书锋;张凯;徐伟;王刚;陈建军;孙飞;;猪动脉内皮细胞胞膜窖的电子断层三维结构分析[A];第十一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暨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摘要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宇;全景成像的计算机重构技术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2 姜永静;指数矩及其在模式识别中的应用[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3 曾吉勇;折反射全景立体成像[D];四川大学;2003年
4 赵烈烽;高分辨环带成像系统特性及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5 王文涛;低码率图像编码与降噪算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郭岩松;压缩感知关键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7 徐玮;基于折反射全景的动态虚拟环境建模与绘制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8 唐国维;嵌入式小波图像编码算法及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9 马舜峰;星载CCD遥感相机图像压缩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1年
10 王冬芳;基于矢量量化技术的图像实时压缩芯片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丹;生物组织光声成像[D];南京大学;2012年
2 薛龙兆;基于FPGA的全景成像设计与实现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3 肖墨砚;基于频域优化的稀疏投影重构图像的伪影消除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4 金豪;全景环形成像透镜的成像质量评价[D];浙江大学;2006年
5 余磊;全景环形透镜扫描成像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6 薛峰;基于全景成像的航道检测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7 郭强;三维集成成像计算生成与重构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8 马虹霞;感应式磁声成像重建算法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9 郎彦昆;压缩感知技术及其在数字图像压缩编码中的应用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3年
10 刘江一;全景成像技术若干关键问题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本报记者 李雪墨;西门子推出 全景成像矩阵技术[N];医药经济报;2004年
2 ;“摘”掉束缚[N];中国电脑教育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李敏;西门子医疗:技术服务中国领跑[N];国际商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刘正午;磁共振发展最快的影像技术[N];医药经济报;2004年
5 驻京记者 李雪墨;西门子医疗加快中国本地化进程[N];医药经济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