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囊藻毒素-LR快速检测生物学新方法的建立
【摘要】: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淡水水体富营养化的状态越来越严重,有毒蓝藻水华在各地频繁发生,其产生的毒素对淡水水体尤其是水源水及饮用水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对人类及动物的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微囊藻毒素是一大类蓝藻毒素,其中,最常见毒性最强的蓝藻毒素是微囊藻毒素-LR (MC-LR), MC-LR是一种低分子量的环状多肽,对生物体具有多重毒性,已将其列《入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之中,规定的界限为1μg/L。目前MC-LR检测方法很多,但都存在价格昂贵、耗时费力、操作复杂等问题,因此,建立一种快速、便捷、实时、特异性检测微囊藻毒素-LR的检测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培养铜绿微囊藻,收集足够多的藻细胞进行MC-LR提取,经超声波破碎、溶剂萃取、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离纯化、冷冻干燥获得MC-LR纯品。以MC-LR为靶分子,利用噬菌体随机展示十二肽库进行MC-LR特异性亲和配体序列的筛选。经过四轮筛选、测序及序列比对,最终获得了一条MC-LR特异性亲和配体序列。后以固相化学合成法合成该配体肽,并于N端进行FITC荧光标记制得MC-LR特异性亲和配体肽探针,最后对制得探针进行活性检测与应用,验证并建立生物学新方法。
实验结果显示,提取获得的MC-LR纯度达94%。经过噬菌体随机展示十二肽库的四轮筛选及测序和序列比对,得到MC-LR特异性亲和配体序列:H-F-F-K-W-H-T-R-T-N-D-Q,经人工合成获得了有FITC荧光标记的MC-LR特异性亲和配体肽P1:FITC-Acp-H-F-F-K-W-H-T-R-T-N-D-Q-COOH,通过荧光ELISA检测实验表明配体肽P1与MC-LR具有一定的结合活性。以配体肽P1为荧光探针检测实际水样,并与HPLC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灵敏度较强,特异性较高,且具有快速、操作简单、成本低等特点,可为水质安全检测提供新产品和生物学新方法。
|
|
|
|
1 |
张志红,郑力行,屈卫东,朱惠刚;淀山湖微囊藻毒素-LR和类毒素-A的分布状况[J];中国环境科学;2003年04期 |
2 |
樊洁;肖邦定;邓南圣;;微囊藻毒素的2-甲基-3-甲氧基-4-苯基丁酸检测方法的研究[J];分析科学学报;2006年04期 |
3 |
金静;刘小真;;水环境中微囊藻毒素分析技术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年11期 |
4 |
燕晓雯;林晓;;微囊藻毒素危害研究进展[J];江苏预防医学;2008年04期 |
5 |
杨希存;王素凤;霍长友;罗永松;鄂学礼;;秦皇岛洋河水库微囊藻毒素污染状况初探[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9年01期 |
6 |
李士杏;付登强;骆永明;;微囊藻毒素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及污染风险[J];生态毒理学报;2009年03期 |
7 |
戴明;;微囊藻毒素分析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质量技术监督研究;2009年06期 |
8 |
刘诚;彭小雪;明小艳;黄夏宁;谷康定;;武汉市区主要湖泊微囊藻毒素-LR污染现状调查[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1年02期 |
9 |
刘殿勇;;去除水中微囊藻毒素的新技术[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1年09期 |
10 |
夏商周;杨朝晖;;微囊藻毒素的检测及危害研究进展[J];四川环境;2012年03期 |
11 |
张庭廷;张胜娟;;微囊藻毒素的危害及其分析方法研究进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1期 |
12 |
隋海霞,严卫星,徐海滨,陈艳;武汉东湖微囊藻毒素污染及其在鱼体内的动态研究[J];卫生研究;2004年01期 |
13 |
卫涛,冯小刚,袁春伟,赵永刚;水中痕量微囊藻毒素的检测[J];环境科学研究;2005年05期 |
14 |
谢秀红;谷康定;;水环境中微囊藻毒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8年04期 |
15 |
杨再荣;董泽琴;张琳;张维;;微囊藻毒素测定中产生的干扰及排除[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9年05期 |
16 |
张仁平;舒为群;蒲朝文;封雷;李恒;喻珊;;不同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与水中鱼鸭体内微囊藻毒素相关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0年09期 |
17 |
徐景景;易秀;魏茅;;微囊藻毒素对水稻产生毒性影响因素研究[J];地下水;2013年05期 |
18 |
徐立红,周炳升,张甬元,徐盈,原田健一;微囊藻毒素环境行为的初步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1997年01期 |
19 |
曹艳秋;弓爱君;李红梅;李宝芹;邱丽娜;;大孔吸附树脂从藻粉中分离纯化微囊藻毒素[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3年10期 |
20 |
张维昊,徐小清,丘昌强;水环境中微囊藻毒素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研究;2001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