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VSC-HVDC的交直流系统静态电压稳定分析与控制
【摘要】:电力系统电压稳定稳定问题一直以来备受电力工程界科研人员们的关注。近年来,随着电压源型高压直流输电(Voltage Sourced Converter based 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VSC-HVDC)工程数量的增多和传输容量的增大,直流系统和交流系统之间的互相影响日益加剧,如何建立交直流混合系统静态电压稳定性分析方法,并提出改善含VSC-HVDC的混合系统电压稳定性的调控策略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紧紧围绕这一问题,对含VSC-HVDC的交直流混合系统静态电压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策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先对VSC-HVDC的基本工作原理、换流站拓扑结构进行详细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换流站数学模型,并完成含VSC-HVDC的交直流系统数学模型建立。推导了不同控制方式下换流站与交流系统之间的功率交换方程,对于多端VSC-HVDC系统,考虑了定直流电压控制和直流电压下垂控制两种控制方式。其次将连续潮流算法与改进的交直流系统潮流交替解法相结合,开发出一种适用于含VSC-HVDC的交直流系统的连续潮流计算程序。该连续潮流程序计及了VSC-HVDC不同的控制方式,并适应多端VSC-HVDC系统,能够实现VSC-HVDC换流站达到容量限制时控制方式的自动切换。通过交直流系统连续潮流方法求取系统PV曲线,以负荷裕度指标分析了VSC-HVDC有功功率传输量和换流站无功功率输出量变化对交直流系统静态电压稳定性的影响。为了定量地分析换流站控制参数变化对交直流系统负荷裕度的影响,本文利用系统临界点处雅可比矩阵信息推导出了交直流系统负荷裕度对VSC-HVDC换流站控制参数的灵敏度。基于该灵敏度结果,对负荷裕度的预测,并且提出了一种用于改善交直流系统电压稳定性的VSC-HVDC控制策略。最后,通过修改的68节点和修改的IEEE118节点算例中对两端VSC-HVDC系统和三端VSC-HVDC系统的分析,验证了本文所提交直流系统电压稳定性分析与控制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
|
|
|
1 |
唐国栋;李华强;肖玲;程超;;交直流系统可利用传输能力的评估[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0年02期 |
2 |
王宪荣,柳焯,张伯明;交直流系统潮流新算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1991年S1期 |
3 |
王宪荣,柳焯;交直流系统动态潮流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1993年05期 |
4 |
郑云海;李兴源;刘红超;;带功率调制的交直流系统非线性模态分析[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6年01期 |
5 |
黄晓慧;;电力交直流系统稳定分析模型与控制特征[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年10期 |
6 |
颜泉,李兴源,刘红超,许秀芳;多馈入交直流系统关联测量分散协调控制[J];电工技术学报;2004年12期 |
7 |
吴杰康;张飚;陈国通;;运用特征值法确定交直流系统电压失稳区[J];继电器;2006年07期 |
8 |
屠竞哲;史济全;;交直流系统稳定性分析研究综述[J];华东电力;2011年11期 |
9 |
翁华;徐政;王兴刚;游广增;;南方电网交直流系统的简化方法[J];电网技术;2012年03期 |
10 |
王路,李兴源,颜泉,唐健;复杂交直流系统的双时标混合协调仿真[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5年22期 |
11 |
陈厚合;李国庆;姜涛;;控制方式转换策略下的改进交直流系统潮流算法[J];电网技术;2011年08期 |
12 |
肖俊;李兴源;王海燕;;交直流系统强度指标分析[J];电网技术;2013年07期 |
13 |
冉立,任震,江泽佳;大型交直流系统事故后的有功调整优化及其在可靠性评估中的应用[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6期 |
14 |
吴强;吴杰康;梁缨;陈国通;张飚;;基于特征结构法的交直流系统电压稳定性分析方法[J];现代电力;2007年02期 |
15 |
肖俊;李兴源;;多馈入和多端交直流系统相互作用因子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电网技术;2014年01期 |
16 |
王秀婕;李华强;李波;;基于内点法的交直流系统电压稳定性评估[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7年06期 |
17 |
刘崇茹;陈作伟;;交直流系统可观测性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年19期 |
18 |
胡楠;李兴源;李宽;覃波;;基于改进子空间模型辨识法的交直流系统降阶模型在线辨识[J];高电压技术;2013年11期 |
19 |
郑云海,李兴源;基于模态级数法的交直流系统的非线性模式交互作用分析[J];电工电能新技术;2005年03期 |
20 |
王康;刘崇茹;韩民晓;蔡恒;;兼顾稳定性与经济性的交直流系统直流落点选择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年2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