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阿特拉津分子印迹纤维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陈凯尹  
【摘要】:阿特拉津(Atrazine)是一类广泛用于玉米、大豆等粮谷作物的三嗪类除草剂,对人、动物及植物都有一定的毒害作用。目前对Atrazine的检测主要以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等分析方法为主。由于Atrazine通常以痕量形式存在于较为复杂的样品中,检测前处理过程较繁琐,试剂消耗量大,尤其常用的吸附剂缺乏专一识别性,因此,探索一种识别性强、干扰性小的固相萃取填料对Atrazine的富集、分离与检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分子印迹技术是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其核心是制备对目标分子具有特异识别性且高度稳定的分子印迹材料。由于分子印迹材料机械强度好、耐高温高压,又能对环境、医药等领域的许多化合物都呈现出良好的专一性,因此,可以作为固相萃取填料更好地选择富集分离目标待测物,广泛地应用在分离工程、生物碱提取及仿生传感器等领域。 本研究以阿特拉津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60℃聚合24h,在乙腈溶剂中沉淀聚合制备了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纳米微球。利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比表面积测定仪及热重分析对聚合物纳米微球进行了表征,通过静态平衡吸附试验研究了聚合物微球对模板分子的结合能力。结果表明:分子印迹聚合物通过氢键作用力结合,粒径在210nm左右,比表面积、孔容及孔径分别为34.27m2/g,0.13cm3/g,15.4nm。Scatchard研究表明,分子印迹聚合物纳米微球存在两种不同的结合位点,最大表观吸附量(Qmax)和平衡解离常数(Kd)分别为Qmax1=38.08μg/g,Kd1=0.2489μg/L; Qmax2=310.33μg/g,Kd2=6.6269μg/L。 探讨了阿特拉津分子印迹纤维膜制备过程中纺丝液浓度、纺丝电压及接收距离三个工艺参数对分子印迹纤维膜纤维直径及表面形态的影响,优化了成膜的条件。利用扫描电镜分析了分子印迹纤维膜纤维的直径分布及整体形貌,利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和热重分析等技术研究了纤维膜的热稳定性,还表征了膜的溶胀性、吸水率及孔隙比等,同时通过静态平衡吸附实验探讨了分子印迹膜对模板分子的结合能力。结果表明:纺丝液质量分数为6.0%,纺丝电压为18KV,接受距离为30cm条件下,阿特拉津分子印迹纤维膜的纤维直径约170nm,玻璃化温度为119℃,溶胀率为13.25%、吸水率为93.37%、孔隙比为2.6。Scatchard分析表明,分子印迹纤维膜存在两种不同的结合位点,最大表观吸附 量(Qmax)和平衡解离常数(Kd)分别为Qmax1=0.2060μg/g,Kd1=0.2060μg/L; Qmax2=273.75μg/g,Kd2=3.8956μg/L。 本研究探讨了利用高压静电纺丝技术制备阿特拉津分子印迹膜的新方法。利用静电纺丝法制备具有特异识别性与选择性分子印迹纳米纤维膜,必将进一步推动分子印迹膜实用化目标的实现。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雷建都,谭天伟;壳聚糖血红蛋白分子印迹介质的制备及优化[J];化学通报;2002年04期
2 张巧珍,师晋生,邓启良,景作亮;分子印迹聚合物[J];材料导报;2003年S1期
3 刘志航,宦双燕,沈国励,俞汝勤;以分子印迹电聚合膜为仿生受体检测辛可宁[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5年06期
4 黄晓冬,孔亮,厉欣,陈学国,郭宝川,邹汉法;原位分子印迹毛细管电色谱柱的制备及其对非对映异构体的分离[J];色谱;2003年03期
5 王虹,孙彦;分子印迹聚合物研究:从小分子到生物大分子[J];高分子通报;2005年01期
6 张静,贺浪冲,傅强;士的宁分子印迹整体柱的制备[J];分析化学;2005年01期
7 郭天瑛,夏永清,郝广杰,张邦华;蛋白质分子印迹技术的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03年07期
8 姜忠义;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与应用[J];化学世界;2003年02期
9 王江干,徐伟箭;分子印迹聚合物模拟酶催化剂的设计合成[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4年04期
10 胡树国,李礼,何锡文;一种高选择性固相萃取吸附剂——分子印迹聚合物[J];化学进展;2005年03期
11 郭建辉;;“分子印迹中空纤维分离膜的制备及其在药物分离中的应用”项目通过鉴定[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12 王永健,白姝,孙彦;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设计合成[J];离子交换与吸附;2001年04期
13 孙宝维,杨敏莉,李元宗,常文保;模板结构与分子印迹效果间关系的研究[J];化学学报;2003年06期
14 张红鸽,吕九如,何云华,杜建修;非那西丁的分子印迹-化学发光分析法研究[J];化学学报;2005年03期
15 武五爱;尹志芬;尉景瑞;郭满栋;;米托蒽醌分子印迹聚邻氨基酚敏感膜传感器的研制[J];分析科学学报;2008年06期
16 张学炜,孙慧,董襄朝,吕宪禹;分子印迹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17 雷建都,贺湘凌,谭天伟;分子印迹技术及应用[J];现代化工;2001年04期
18 李萍,沈迅伟,谢一兵,袁春伟;苯丙氨酸衍生物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手性拆分研究[J];分析试验室;2002年02期
19 周勤,袁笑一;分子印迹技术及其在环境领域的应用[J];科技通报;2005年01期
20 于萍;任月明;张密林;;处理重金属废水技术的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志勇;;辅助模板法合成均匀分子印迹纳米颗粒[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2 盖青青;张涛;屈锋;张玉奎;;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制备蛋白质分子印迹磁性微球[A];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学术交流会(2010景德镇)论文集[C];2010年
3 许振良;;分子印迹膜制备及其药物分离的应用[A];第4届全国医药行业膜分离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陈雨航;孟子晖;冯金生;王安;王丹;;有机磷农药残留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技术研究[A];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学术交流会(2010景德镇)论文集[C];2010年
5 黄丹丹;李莉;戴娇娇;陶华明;朱全红;;分子印迹在给药系统中的应用[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6 刘丽娟;许振良;张颖;;平板膜基分子印迹膜的制备及其手性拆分外消旋布洛芬的研究[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谢卫红;刘立坚;冷艳;;均质蛋白质分子印迹膜的制备[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董佳;高晓磊;李亮晨;隋殿鹏;孙挺;;对氯苯酚分子印迹复合膜的制备及其表征[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9 周靖;侯建国;周汉坤;干宁;;基于磁性分子印迹的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艾滋病毒[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10 邴乃慈;许振良;杨座国;;分子印迹膜的制备及应用进展[A];第二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靖宇;分子印迹膜制备及其膜色谱的应用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红飞;多糖基分子印迹功能材料的研究[D];中山大学;2010年
3 宋兴良;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赵川德;以凹凸棒为基质分子印迹材料的合成及应用[D];兰州大学;2011年
5 周文辉;分子印迹材料在海洋及食品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王红涛;基于分子印迹修饰电极的四环素选择性检测方法和仪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7 荆涛;基于新型分子印迹复合材料的快速检测技术在环境医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贺敏强;表面分子印迹微/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江苏大学;2012年
9 宫建龙;双酚A分子印迹微球和纳米纤维的制备、性能和识别机理的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10 乔凤霞;喹诺酮、嘌呤碱类分子印迹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河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霍佳平;分子印迹材料的制备及分析应用[D];中南大学;2010年
2 邱增英;烟酸分子印迹复合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刘苏宇;尿酸表面分子印迹材料的制备及其分子识别性能的研究[D];中北大学;2010年
4 苏博;两种双酚A分子印迹物的制备及其性能比较[D];东华大学;2011年
5 张中参;三聚氰胺分子印迹的制备与再识别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杨晓静;熊果酸分子印迹膜的制备与识别性能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7 蒋复阳;绿麦隆及土霉素分子印迹膜化学传感器的研制[D];桂林理工大学;2010年
8 耿立媛;兽药分子印迹微球的制备与应用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9 刘丽娟;S-布洛芬分子印迹膜制备及其手性拆分性能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10 陈雅琼;分子印迹—碳纳米管电极的制备及其对氯霉素的选择性检测[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正红;分子印迹技术:药学领域应用显身手[N];中国医药报;2005年
2 张勇周建平;分子印迹聚合物助力新型给药系统研究[N];中国医药报;2007年
3 林喆罗艳 原忠;分子印迹技术用于中药分离有据可依[N];中国医药报;2007年
4 刘元江 万芳;隐形镜片 眼科给药的新宠[N];中国医药报;2008年
5 ;利用快速检验技术提高食品安全水平[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6年
6 围 成;用纳米科技烹制健康美味[N];大众科技报;2004年
7 朱海升 蔡光明;依据新技术提升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研究[N];中国医药报;2006年
8 刘铮;生物分离:生物技术产业化的关键[N];中国化工报;2002年
9 通讯员 李云振王连东;金乡探索治污与资源再利用新途径[N];济宁日报;2008年
10 王红;化腐朽为神奇的“偶然发现”[N];中国化工报;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