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地理种群异色瓢虫的生物学特性及耐寒性研究
【摘要】: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 Pallas是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昆虫,对多种害虫具有控制作用,在生物防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昆虫的生存和繁殖均与温度有关,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适应性的对策,导致其种群出现地理分化。为了探明不同地理种群异色瓢虫生物学特性及耐寒性的差异,本研究以豆蚜Aphis craccivora Koch为饲养寄主,在实验室条件(温度25±1℃,相对湿度65±5%,光照L:D=16:8)下对吉林、河南、贵州3个地理种群异色瓢虫进行繁殖并建立种群。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供试种群异色瓢虫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同时测定了变温冷藏处理和恒温冷藏处理对供试种群异色瓢虫的存活率、繁殖特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比较3个地理种群异色瓢虫的生物学特性可知:(1)成虫体型:3供试种群异色瓢虫雌雄虫的体长和体宽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2)发育历期:3种群卵历期随地理纬度升高显著增加(F2,42=277.105,P0.001),至幼虫及蛹期,河南种群幼虫历期(9.01d)和蛹历期(4.47d)均显著高于其他2供试种群;(3)繁殖力:3供试种群异色瓢虫均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其中产卵前期随地理纬度升高而变长,吉林种群的产卵前期为13.65d,显著高于河南种群的11.23d和贵州种群的8.29d;单雌产卵总量吉林种群可达到1223.53粒/雌,显著高于其他2个种群;(4)寿命:供试种群雌虫寿命随地理纬度的升高略有增加,但种群间无显著性差异;雄虫寿命河南种群显著高于其他2种群;种群内寿命比较显示,吉林种群雌雄虫间寿命无显著性差异,但河南和贵州2种群雄虫寿命均显著高于雌虫寿命。2.通过变温冷藏处理,对供试种群异色瓢虫的存活率、繁殖力、取食量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1)存活率:3种群间异色瓢虫雌、雄虫存活率均随着地理纬度升高而增加。其中,吉林种群雌雄虫存活率分别为70.88%和63.73%,显著高于河南种群的64.21%和64.21%,及贵州种群的51.80%和48.38%;(2)繁殖力:变温冷藏后3供试种群雌虫均可产卵,产卵前期表现出随着地理纬度的升高而升高的特性,但实验周期内单雌产卵总量无显著性差异;(3)取食量:冷藏处理后连续饲喂15d,3种群异色瓢虫均可正常取食,实验周期内吉林种群日均取食量(219.04头)略低于河南种群(234.21头)与贵州种群(234.17头),但种群间日均取食量无显著差异。3.测定了恒温冷藏条件下3种群异色瓢虫的存活率、繁殖特性。结果显示:(1)种群间存活率:恒温冷藏处理后3种群异色瓢虫存活率均随冷藏天数增加显著降低;3℃低温冷藏处理后,随冷藏天数的增加,吉林种群存活率显著高于其他2种群;6℃低温冷藏后,随冷藏天数的增加,贵州种群存活率显著高于其他2种群;(2)种群内存活率:相同低温处理期内,吉林种群存活率3℃显著高于6℃,河南和贵州种群均为6℃显著高于3℃;(3)种群间繁殖:相同冷藏期及冷藏温度条件下,3种群间的产卵前期和实验周期内单雌产卵总量无显著差异。(4)种群内繁殖:相同冷藏温度下,冷藏时间对同种群异色瓢虫产卵前期和实验周期内产卵总量无显著影响。
|
|
|
|
1 |
杨玉武;张启明;赵桂娟;杜磊;曲爱军;;异色瓢虫二斑变种对猎物搜索行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5期 |
2 |
董晓峰;赵桂娟;茹桃勤;胡海燕;姜广翔;曲爱军;;异色瓢虫十九斑变种对猎物搜索行为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6年08期 |
3 |
王甦;刘爽;张帆;张润志;;环境颜色对异色瓢虫生长发育及繁殖能力的影响[J];昆虫学报;2008年12期 |
4 |
刘震;徐洪富;孔繁华;孙竹波;朱彬洲;;异色瓢虫成虫最适冷藏条件的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9年06期 |
5 |
李连枝;;异色瓢虫工厂化繁育技术研究[J];山西林业科技;2011年01期 |
6 |
李连枝;姚丽敏;秦日栋;高洁;;山西省异色瓢虫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前景[J];山西林业科技;2011年03期 |
7 |
杨洪;申智慧;张帆;廖启荣;;异色瓢虫不同龄期幼虫踪迹对受孕雌虫产卵的影响[J];环境昆虫学报;2012年02期 |
8 |
杨洪;申智慧;张帆;廖启荣;;同种幼虫踪迹对未受孕异色瓢虫雌虫行为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13年01期 |
9 |
庞海玉;宇佳;迟德富;李晓灿;钱晶晶;张超群;;20-羟基蜕皮甾酮对异色瓢虫幼虫的活力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J];江苏农业学报;2013年02期 |
10 |
刘崇乐;崂山异色瓢虫的几个特点[J];昆虫学报;1963年Z1期 |
11 |
;异色瓢虫的初步观察和利用[J];河南农林科技;1975年03期 |
12 |
李亚杰,张时敏,杨金宽,宋宝山,仲维成;异色瓢虫生活习性的初步观察[J];昆虫知识;1979年04期 |
13 |
刘益康,王景华;异色瓢虫的招引方法[J];昆虫知识;1980年02期 |
14 |
范遗恒;杨素云;;异色瓢虫发生初步观察[J];昆虫天敌;1983年02期 |
15 |
吴钜文,王军,石宝才,汪为;北京异色瓢虫色斑类型考察[J];植物保护;1987年03期 |
16 |
江永成;朱培尧;;异色瓢虫研究综述[J];江西植保;1992年04期 |
17 |
江永成;朱培尧;;异色瓢虫研究综述[J];江西植保;1993年01期 |
18 |
史树森,黄耀阁,路红,崔德文;异色瓢虫重名变种在吉林的发现[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5年01期 |
19 |
夏绍湄;贵州茶园异色瓢虫色型及不同色型间生殖隔离试验[J];茶叶通讯;2001年01期 |
20 |
荆英,张永杰,马瑞燕;山西省异色瓢虫色斑类型考察[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