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嫩草地不同植物功能群土壤细菌碳源利用的研究
【摘要】:在草地生态系统中,地上植物与地下土壤细菌群落之间紧密联系,植物群落的组成及其结构变化往往也可导致土壤细菌群落功能的改变。通过Biolog指纹解析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细菌群落功能差异,可以探讨草地植物群落和土壤细菌群落之间的关系,明确土壤细菌功能多样性对外界变化条件的敏感程度,在维持草地生态系统功能的稳定和发展上有重要意义。本试验以松嫩放牧草地为研究地点,利用Biolog-ECO技术,研究比较了放牧前后不同植物功能群土壤细菌碳源利用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植物群落组成对比分析表明,羊草、禾草、豆科植物和杂类草功能群中,各植物群落植物组成和群落结构具有明显差异。群落之间的高度、盖度、密度和地上生物量之间各不相同。羊草功能群中,4个群落特征指标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羊草群落的高度、密度和地上生物量最大,盖度仅低于拂子茅群落;委陵菜群落的密度最低;蒙古蒿群落的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最低。禾草功能群中,群落间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牛鞭草群落的高度和地上生物量最大,狗尾草群落的盖度和密度最大。豆科植物功能群中,4个群落特征指标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羊草群落的盖度、密度和地上生物量最大,胡枝子群落的高度最高。杂类草功能群中,群落间盖度、密度和地上生物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全叶马兰群落的密度和地上生物量最大,碱地肤群落的高度和盖度最大。与放牧前植物群落进行对比,植物群落特征变化明显,群落丰富程度略降低。(2)通过对不同植物群落土壤细菌碳源利用情况分析表明,各植物群落土壤细菌对碳源的利用情况均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土壤细菌对碳源利用情况的AWCD值变化曲线各不相同。各植物功能群内的植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土壤细菌对碳源的利用程度也不同,但无明显规律性变化。随着植物群落结构改变,其土壤细菌对碳源的利用程度发生明显差异,土壤细菌群落的丰富度与均匀度也发生一定变化。对不同碳源的利用上来看,各植物群落利用碳源的种类与数量各不相同,放牧后群落土壤细菌利用碳源的种类和数量更为广泛。所有植物群落土壤细菌均对糖类和氨基酸这两大类碳源的利用最好。在土壤理化性质方面,同一植物功能群中,不同植物群落间5种土壤理化指标各不相同;RDA分析表明,有机质含量对土壤细菌碳源利用的影响最大。(3)通过对5类植物功能群对土壤细菌功能多样性影响的分析表明:5类植物功能群土壤细菌碳源利用情况各有差异,羊杂草功能群土壤细菌碳源利用率最高,豆科植物功能群最低。通过RDA分析研究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群落功能多样性的主要因素,表明土壤中全氮和有机质含量对土壤细菌的碳源利用率的影响最大。在对碳源的利用上,5类植物功能群均对糖类和氨基酸类碳源有较好的的利用,对胺类的利用较差;羊杂草和杂类草功能群土壤细菌对碳源的利用情况明显高于其他3类功能群,且利用碳源的种类和数量最多,土壤细菌群落的丰富度与均匀度最高。
|
|
|
|
1 |
杨官品,朱艳红,陈亮,薛小乔;土壤细菌16SrRNA基因变异型及其与植被的相关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1年05期 |
2 |
许传坤,莫明和,张克勤;固相微萃取-气质法测定土壤挥发性抑菌物质[J];微生物学通报;2004年05期 |
3 |
周晓梅;赵丹红;;松嫩平原不同生境土壤细菌数量的季节动态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
4 |
刘玲;杨殿林;王生荣;赵建宁;李刚;娜布其;娜日苏;;转Bt基因玉米种植对土壤细菌数量及多样性的影响[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1年03期 |
5 |
马亚敏;;一种降解农药和致癌物的土壤细菌[J];生物技术通报;1985年09期 |
6 |
王敬国;从两类不同培养基上分离的土壤细菌的特征比较[J];应用生态学报;1995年S1期 |
7 |
朱南文,闵航,陈美慈;施用甲胺磷的土壤细菌变化效应和耐受菌的分离与鉴定[J];土壤通报;1999年01期 |
8 |
龙昊知;孙丽坤;刘光琇;伍修锟;台喜生;王艺霖;刘永俊;冯虎元;;青藏公路对其邻近土壤细菌丰度影响的研究[J];冰川冻土;2014年01期 |
9 |
高云超,朱文珊,陈文新;多点接种方法计数土壤细菌生理类群的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01年04期 |
10 |
胡元森;李翠香;孙富林;吴坤;贾新成;;不同培养基组合提高土壤细菌可培养性的研究[J];微生物学报;2007年05期 |
11 |
陈香碧;苏以荣;何寻阳;魏文学;魏亚伟;代晓燕;;喀斯特原生土壤与退化生态系统土壤细菌群落结构[J];应用生态学报;2009年04期 |
12 |
高云超,朱文珊,陈文新;秸秆覆盖免耕土壤细菌和真菌生物量与活性的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1年02期 |
13 |
余龙江,吴云,李为,曾宪东;西南岩溶区土壤细菌胞外碳酸酐酶的稳定性研究[J];生命科学研究;2004年04期 |
14 |
马驿;陈杖榴;;恩诺沙星残留对土壤细菌耐药性的影响[J];中国兽医杂志;2008年10期 |
15 |
刘玮玮;赵丽静;王超;慕卫;刘峰;;五株土壤细菌所产抑菌挥发性物质的生物活性评估及其应用(英文)[J];植物保护学报;2009年02期 |
16 |
郝玉娥;牟贵平;何爱桃;奚家勤;杨发祥;莫明和;;挥发性物质诱吸线虫的土壤细菌系统多样性特征及其活性挥发物鉴定[J];微生物学报;2011年11期 |
17 |
何小丽;朱义;张群;王斌;崔心红;;大莲湖池杉林土壤细菌的季节性变化[J];生态科学;2011年03期 |
18 |
F. Gros;王仲朴;;生物技术组[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1990年03期 |
19 |
秦红灵;袁红朝;张慧;朱亦君;吴敏娜;魏文学;;红壤坡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J];土壤学报;2011年03期 |
20 |
赵灿灿;王伟;;氚标记胸腺嘧啶掺入法在土壤细菌生长速率研究中的应用[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14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