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工作介入农民工随迁子女同伴交往能力提升的实务研究
【摘要】:随着农民工流动“家庭化”趋势的增强及异地教育政策的不断完善,农民工随迁子女数量随之增加。然而面对迁入地陌生的环境,随迁子女在享受着城市优质资源的同时,也面临着心理、同伴交往、社会融入以及教育等诸多问题和挑战。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来看,儿童阶段的交往对象慢慢由父母转向同伴,与同伴正常交往是其融入学校和城市生活的重要一环。但现阶段随迁子女在重构同伴群体时,有诸多原因致使其产生自卑、敏感、暴力等消极情绪,严重阻碍随迁子女与同伴群体的正常交往,进而影响其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本研究尝试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与技巧,帮助农民工随迁子女提升同伴交往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将B市S小学作为样本来源,选取了五、六年级的100名农民工随迁子女和100名城市本地儿童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同伴交往能力量表进行测量,通过“实验组-对照组”对比分析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并从中选取10名问题严重且有改变需求的随迁子女,组成本次“同伴伴我行”成长小组。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研究方法,对随迁子女同伴交往能力的现状进行调查,从个人、家庭、学校、社区这四个层面来分析随迁子女的同伴交往能力不足的原因,进而全面了解其同伴交往的需求。在分析小组工作介入农民工随迁子女同伴交往能力的提升有一定的可行性和适用性的基础上,以优势视角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为指导,围绕小组成员的言语、非言语表达和理解能力、同伴交往的情绪障碍、同伴交往的主动性、亲社会行为四个维度,有针对性开展八次小组活动,从而不断提升小组成员的同伴交往能力。通过多维度对比“前-后测”数据、小组成员自评、老师及家长访谈等方式来对活动过程和成效进行评估。研究发现:农民工随迁子女同伴交往能力低于城市本地儿童,但通过专业的小组工作介入,有效提升了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同伴交往能力,使其更好地融入同伴群体,从而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然而,农民工随迁子女同伴交往问题多样、影响因素多元,提升他们的同伴交往能力,还需要儿童自身、家庭、学校、社区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