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犬冠状病毒的分离鉴定及S基因部分序列的测定和分析
【摘要】:
本研究从某动物园两只死亡大熊猫的肝、脾等脏器分离病毒,经MDCK细胞适应培养,获得一株病毒(命名为DXMV),在该细胞上可形成有规律的病变。电镜负染观察,病毒粒子有冠状纤突;超薄切片观察,于胞浆内形成病毒包涵体。理化学研究表明,该病毒为RNA病毒,对氯仿、乙醚敏感;胰酶试验中,经37℃、1小时处理的病毒,仍然能够在猫源细胞FCWF细胞上生长,并且毒力基本保持不变;耐酸性试验中,病毒分别在pH5.0和pH3.0经37℃作用2小时,毒力仅下降一个滴度;耐热性试验中,该病毒在恒定温度50℃,设定不同时间,从5分钟到150分钟,毒力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50℃作用30分钟,病毒平均滴度下降2个单位;50℃,60分钟,CPE消失;恒定时间1小时,设定不同温度(50℃-60℃-70℃-80℃),病毒在细胞上完全丧失增殖能力,CPE消失。生物学试验,利用实验室现有条件,选择不同的细胞系对该病毒进行培养,发现该病毒对猫源细胞FCWF最敏感;MDCK细胞次之;F81细胞经多次传代,亦可出现CPE;而Vero细胞则不敏感。血凝试验表明,该病毒对猪、鸡、人及豚鼠的红细胞均无血凝性。利用犬冠状病毒特异性血清经中和试验,初步可确定该分离病毒属于犬冠状病毒。
分子生物学研究方面,先选用多聚酶区冠状病毒通用引物2Bp和4Bm,该引物含有多个兼并碱基,能扩增出11种冠状病毒;合成该引物,选择大熊猫肝组织原代病料和该分离病毒的各代细胞培养物,均成功地扩增出了目的片段,而未接毒FCWF对照细胞PCR扩增阴性;在此基础上,又选择犬冠状病毒特异性引物,该引物是一种套式(Nested)引物,位于S基因201-1286bp之间,包括两对引物,CCVF1-CCVR1;CCVF2-CCVR2。第一对引物为外层引物,可扩增出1086bp的核酸片段;第二对引物为内层引物,可扩增出515bp的核酸片段。该引物以K378为参考株,含有多个兼并碱基,可扩增出包括K378、Insavc-1、CCV1-71、NVSL
吉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大熊猫犬冠状病毒的分离鉴定及s墓因部分序列的测定和分析
等多种犬冠状病毒。合成该套式引物,选择大熊猫原代病料和病毒各代细胞培养
物,经套式(N ested)RT一PcR扩增,可得到一与设计值5巧bP相符的DNA片段,
经BsT一xl(590,1110)酶切鉴定,证明该扩增片断为特异性片段;回收大熊猫肝
组织原代病料和细胞培养物第2、3、29代的ccvFZ一ccvRZ扩增片段,纯化,送
生物公司测序。序列用生物软件编辑,并比较各代次病毒基因序列,证明各代次
病毒为同一种病毒;回收丸熊猫第3代细胞培养物ccvFI一ccvRI lo86bP的PcR
扩增片段,纯化,测序,经生物软件编辑,得到一段1 o47bP的序列,然后与
Genbank上发表的各ccv毒株的核替酸序列进行分析比较,得到该分离病毒与
附sL、eevl一71、K37s、工n。avC一z的同源性分别达到了100%,99.5%,98.3%,88.5%;
推导的氛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达到了100%,98.9%,%.6%,90.5%。
本研究首次从大熊猫体内分离和鉴定了ccv,揭示大熊猫亦可感染ccv,从而
为大熊猫的疾病防治工作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和资料,同时也丰富了冠状病毒尤其
是犬冠状病毒的研究内容。
|
|
|
|
1 |
王朗自然保护区大熊猫调查组;四川省平武县王朗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的初步调查[J];动物学报;1974年02期 |
2 |
潘文石;最后的大熊猫——面临的困境与潜在的价值[J];百科知识;1994年02期 |
3 |
魏辅文,胡锦矗,王维,杨光;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大熊猫能量摄入和食物资源能量估算[J];兽类学报;1997年01期 |
4 |
牛李丽;22岁大熊猫在泰国展出期间的饲养管理[J];四川动物;1998年01期 |
5 |
晓梅;我们的大熊猫研究救治小组——访成都军区总医院曾祥元教授[J];四川动物;1998年04期 |
6 |
李宁;最新信息显示中国拥有近1600只野生大熊猫[J];森林与人类;2004年06期 |
7 |
成怡然;大熊座[J];天文爱好者;1994年03期 |
8 |
韩洪应;调痢生(8501)治疗大熊猫慢性腹泻一例[J];四川动物;1997年03期 |
9 |
李铁;来自让水河畔的紧急呼救[J];了望;1998年13期 |
10 |
张安居,何光昕;保护野生动物——我们共同的任务——《'97成都国际大熊猫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序[J];大自然探索;1999年01期 |
11 |
温涛
,刘军;中国目前最高寿大熊猫去世尸体被做成标本回老家[J];中国动物保健;2002年05期 |
12 |
王成东,张志和,余建秋,杨智,黄祥明,罗娌,喻述蓉,侯蓉,兰景超;首例圈养大熊猫难产的治疗与原因分析[J];四川动物;2005年02期 |
13 |
曾祥元,曹启楷,刘家邦,何光昕,叶志勇,李尧述;大熊猫肠梗阻救治中的几个问题——附一例报告[J];动物学杂志;1988年06期 |
14 |
杨光,胡锦矗,魏辅文,王维;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种群数量及动态分析[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2期 |
15 |
魏辅文,周才权,胡锦矗,杨光,王维;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对竹类资源的选择利用[J];兽类学报;1996年03期 |
16 |
方盛国,冯文和,张安居,余建秋,李学兵,黄祥明,费立松,陈红卫,张志和,张坚,雍严格;佛坪三官庙地区大熊猫种群数量的DNA指纹分析[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996年03期 |
17 |
袁重桂,胡锦矗,孙儒泳;大熊猫种群具时滞的离散增长模型[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2期 |
18 |
魏荣平,张和民,张贵权,李德生,胡大明;卧龙大熊猫产后饲养管理[J];四川动物;1997年03期 |
19 |
张天来;平心静气话克隆[J];森林与人类;1997年06期 |
20 |
大河;是谁发现了大熊猫[J];山西老年;2003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