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糙脉孢菌物理—化学诱变及分子验证
【摘要】:粗糙脉孢菌(Neurospora crassa)是子囊菌门(Ascomycoya),子囊菌纲(Ascomycetes),球壳亚纲(Sordariomycetidae),粪壳目(Sordariales),粪壳科(Sordariaceae),脉孢菌属(Neurospora)的真菌。在本试验中采用了紫外线,微波,甲基磺酸乙酯(EMS),平阳霉素(PYM)等四种不同的诱变剂对粗糙脉孢菌分别进行了诱变处理,对于获得的诱变菌株进行了分离,筛选,保存,并且依照以下的标准在形态结构上与原始菌种进行了比较:
1 菌丝体细胞壁上有无条纹及条纹的形状。
2 分生孢子的形状。
3 分生孢子细胞壁上有无条纹及条纹的形状。
4 菌丝体以及分生孢子的颜色变化。
结果表明:
1 大多数的诱变菌株在形态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可以从形态结构上与原始菌种进行区别。而有少部分的诱变菌株则在形态上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不能从形态上与原始菌种进行区分。对于这部分不能从形态上与原始菌株区分的诱变菌株则采用了分子生物学的方法(主要是RAPD)对其进行了分析。
2 紫外诱变最适的处理条件为:C(1×10~4/ml)浓度照射10min,D(1×10~3/ml)浓度照射5min。在本文中对紫外在形态上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发现,用紫外诱变,也可以获得形态上与原始菌株直接区分突变的突变菌株,而对于部分不能从形态上直接区分的菌株则可以采用分子的手段进行区分。
3 在用微波进行诱变处理的时候,在短时间以及长时间进行照射的时候(10s-40s、120s)可以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所得到的突变菌株采用显微镜观测即可进行区分,但是在中等时间照射的条件下,效果并不是很明显,所得到的突变菌株不能通过显微镜观测进行区分,需要采用分子的手段进行区分。从照射方法上看,直接照射易于使菌丝体发生变化,累计照射更易于使分生孢子发生变化。从
|
|
|
|
1 |
王丹,林建强,张志华,曲音波,余世袁;氧限制下粗糙脉孢菌乙醇发酵的数学模型及过程模拟[J];生物加工过程;2005年01期 |
2 |
张潇,朱冬青,王丹,林建强,曲音波,余世袁;粗糙脉孢菌(Neurospora crassa)木糖发酵的研究[J];微生物学报;2003年04期 |
3 |
张潇,朱冬青,王丹,林建强,曲音波,余世袁;粗糙脉孢菌(Neurospora crassa)木聚糖酶的合成及性质研究[J];纤维素科学与技术;2002年04期 |
4 |
王丹,张志华,张潇,林建强,曲音波,余世袁;丝状真菌直接转化纤维素生成酒精的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2003年01期 |
5 |
张妍妍;刘佩卉;刘新利;;粗糙脉孢菌及其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研究[J];山东科学;2011年03期 |
6 |
赵亮亮;李燕荣;梁鲜菊;谌斌;;粗糙脉孢菌木聚糖酶酶学性质的研究[J];中国酿造;2009年10期 |
7 |
刘娜;黄巧娟;周惠;梁荫彤;余春红;屈良鹄;;粗糙脉孢菌U3 snoRNA基因的鉴定及其表达和功能分析[J];自然科学进展;2008年09期 |
8 |
周晓罡;李成云;赵之伟;苏源;张绍松;李进斌;杨静;刘林;业艳芬;;粗糙脉孢菌基因组分泌蛋白的初步分析[J];遗传;2006年02期 |
9 |
谌斌;唐雪明;沈微;方惠英;诸葛健;;粗糙脉孢菌漆酶基因的克隆及在毕赤酵母中的初步表达[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06年04期 |
10 |
洒荣波;王正祥;;重组毕赤酵母产植酸酶的性质初步研究[J];中国乳品工业;2006年09期 |
11 |
何纯;孙宪昀;段碧华;;脉孢菌lca-1基因调控无性产孢及类胡萝卜素的合成[J];菌物学报;2011年03期 |
12 |
赵峰;聂小琦;余丽娟;李芳;谌斌;于方明;;木聚糖酶高产菌株的筛选及其产酶营养条件研究[J];酿酒科技;2008年09期 |
13 |
徐航;王颖;;粗糙脉孢菌26 S蛋白酶体三个亚基缺失菌株的构建及表型分析[J];微生物学报;2010年05期 |
14 |
杨丽珠;热休克对粗糙脉孢菌核酸内外切酶的影响[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1期 |
15 |
李建波,宋欣,曲音波;产胞外黑色素菌株的筛选[J];微生物学通报;2004年01期 |
16 |
冯炘,王丹,辛丽霞,宋文华;粗糙脉孢菌(Neurosporacrassa)产纤维素酶发酵条件研究[J];食品科学;2005年01期 |
17 |
戚元成;王兰青;邱立友;张小强;高玉千;;真菌异核体不亲和性机理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07年02期 |
18 |
刘林;李成云;杨静;业艳芬;李进斌;周晓罡;王云月;朱有勇;;灰盖鬼伞基因组中微卫星序列的组成[J];西南农业学报;2006年01期 |
19 |
邱立友;余翠;戚元成;高玉千;申进文;;真菌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J];细胞生物学杂志;2009年02期 |
20 |
樊荣辉;武治印;王永强;赫荣琳;林福呈;王洪凯;;RNAi技术及其在真菌基因功能研究中的应用[J];菌物学报;2010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