胞囊线虫(Heterodera & Globodera)的分子标记
【摘要】:本研究用RAPD技术为大豆胞囊线虫作分子标记并将不稳定的RAPD标记转化为稳定的SCAR标记。用可扩增出大豆胞囊线虫多态性片断的12个随机引物OPA02、OPA03、OPA06、OPA09、OPA13、OPA18、OPB15、OPC06、OPD13、OPG06、OPG08、OPK16寻找大豆胞囊线虫与几种胞囊形线虫间存在的差异,将大豆胞囊线虫的特异性片断进行回收、克隆、测序,在原来随机引物OPA06的10个碱基基础上,增加14个碱基,设计了一对24个碱基的大豆胞囊线虫的SCAR引物SCNFI和SCNRI,同时还设计了马铃薯金线虫的一对特异性引物GrFI和GrRI,通过覆盖全国大豆主产区的38个大豆胞囊线虫群体以及10个禾谷胞囊线虫群体、2个马铃薯金线虫和2个马铃薯白线虫群体对所设计的SCAR引物进行检测,检测率达100%。这说明这个SCAR标记在不同胞囊线虫材料中稳定性高、特异性好,克服了通常的RAPD标记不稳定、不易重复等缺点。用单个胞囊或单头二龄幼虫的DNA作为模板,同样很好的扩增出SCAR标记的特异性片断,为了提高该试验的灵敏性,将上述模板稀释10倍,扩增结果也非常好。试验结果说明,此标记稳定、可靠、操作简单且灵敏度高。可对大豆胞囊线虫单个胞囊、单头二龄幼虫进行鉴定,在利用现有的大豆胞囊线虫特异性引物的基础上,建立快速准确检测和早期诊断大豆胞囊线虫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和技术规程。
用RFLP-PCR技术研究了中国河南省4个地区9个禾谷胞囊线虫群体核糖体DNA(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的遗传变异。用PCR技术扩增禾谷胞囊线虫群体的ITS长度为1060bp。用8种限制性内切酶(RE)酶切禾谷胞囊线虫ITS扩增产物,共产生18个酶切片断。ITS-RFLP的研究能直观地观测到禾谷胞囊线虫种内ITS分子多态性,彭德良等对中国和摩洛哥禾谷胞囊线虫的rDNA-ITS进行扩增,得到1060bp的片断,同时使用了HinfⅠ、AluⅠ、AvaⅠ、HindⅢ、CofⅠ、RsaⅠ、HaeⅢ等几种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结果与本研究得到的结果一致。AvaⅠ和HindⅢ 2种酶不能酶切禾谷胞囊线虫ITS产物。此结果说明与先前研究的中国禾谷胞囊线虫群体不存在差异。
|
|
|
|
1 |
吴松权;祖元刚;吴基日;;膜荚黄芪SCAR标记的建立[J];植物研究;2008年05期 |
2 |
张平;缪为民;董在杰;袁新华;苏志烽;;RAPD-SCAR在鱼类种质鉴定中的应用及前景[J];中国农学通报;2009年06期 |
3 |
施江;辛莉;谭琳;郑学勤;;一条卡瓦胡椒特异RAPD带转化成SCAR标记的研究[J];云南植物研究;2007年04期 |
4 |
王亮;王彩虹;田义轲;何晓薇;王辉;;无花果叶形性状的SCAR分子标记[J];林业科学;2009年06期 |
5 |
J. AMUDHA,G. BALASUBRAMANI,C. D. MAYEE;棉花抗卷叶病RAPD和SCAR标记研究(英文)[J];棉花学报;2003年03期 |
6 |
姜立杰;杨英军;张晓明;李文生;张开春;;桃果实有毛/无毛性状的SCAR标记[J];园艺学报;2005年06期 |
7 |
刘丽;刘楚吾;郭昱嵩;汤恩埔;彭向文;;基于RAPD的SCAR分子标记技术鉴定虎纹蛙及引进种[J];海洋湖沼通报;2008年02期 |
8 |
戴正;陈力耕;童品璋;;香榧性别鉴定的RAPD和SCAR标记[J];果树学报;2008年06期 |
9 |
何玉英;刘萍;李健;王清印;;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与生长性状相关SCAR标记的筛选[J];海洋与湖沼;2007年01期 |
10 |
任朝兴;黄建昌;肖艳;李凌;;番木瓜雄性性别的RAPD和SCAR标记[J];果树学报;2007年01期 |
11 |
祁建军;李先恩;李学禹;周丽莉;马小军;;甘草种子SCAR标记的建立[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7年05期 |
12 |
王丹;魏志刚;杨传平;刘关君;;白桦长纤维性状SCAR标记的分析与鉴定(英文)[J];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2008年04期 |
13 |
赵姝华,李玥莹,王鹤,李冬梅,张俊涛;利用分子标记技术检测玉米杂种纯度研究[J];生物技术;2003年05期 |
14 |
刘立功,许勇,张雪平,张仁兵,张海英,屈广琪,陈雅萍;西瓜品种和育种材料的DNA指纹分析[J];果树学报;2004年06期 |
15 |
徐国辉;郭长虹;于洪涛;陈静;丛雯雯;远藤隆;;山羊草属杀配子染色体2C特异SCAR标记的建立[J];草业学报;2011年04期 |
16 |
王志刚;张志宏;李贺;高秀岩;杜国栋;谭昌华;;利用RAPD和SCAR标记鉴定草莓品种[J];园艺学报;2007年03期 |
17 |
孟凡娟;许向阳;李景富;黄凤兰;;番茄抗叶霉病基因Cf_6的RAPD及SCAR标记[J];中国农业科学;2008年07期 |
18 |
刘循;万方浩;张桂芬;;可用于黑刺粉虱快速鉴定的SCAR分子标记技术[J];昆虫学报;2009年08期 |
19 |
李萌萌;刘晓丹;曹梦瑶;张肖雅;刘华晶;;DNA分子标记在食用菌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1年02期 |
20 |
罗育;吴耀生;周娟;李科志;徐鹏;;采用随机引物组合对绞股蓝作RAPD分析及SCAR鉴定[J];植物科学学报;2011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