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视角下的辽代城市研究
【摘要】:辽(916-1125)是我国北方民族契丹族建立的王朝,建立政权前的契丹族一直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这种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也不需要建立城市。在契丹建国前后,中原大乱,很多中原汉人为避兵燹而逃入草原地区,契丹族也趁机南攻中原,掠夺大量汉人进入草原,为了安置这些汉人,契丹统治者便在其腹心地区的上京道和中京道模仿中原城市建立了大量城市。契丹又东北灭渤海国,将整个东北地区据为己有,接着,通过帮助石敬瑭称帝,又得到了燕云十六州之地,这样,不但辽国的版图大为增加,辽代的城市也迅速增多。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到辽圣宗时期(983-1031),辽代疆域内的城市体系基本的建立。
辽阔的辽代疆域被分为五个部分,即五道,其中上京道和中京道是辽代的腹心地,这一区域的城市基本都是新建之城,且以移民城市为主,东京道的城市既有新建的,又有沿用渤海、高丽的,而南京道和西京道的城市,主要是对中原城市的沿用,新建的很少。所有的这些城市共同组成了辽代城市的主体。由于这些城市所在的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不同、历史文化各异,且又是在契丹政权下建立或管理的,所以无论在城市类型上,还是在城市建筑上,都表现出了很多独特性。
本文主要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释了论文的写作背景和论文主题的相关问题。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共分六章。第一章至第三章,是将整个辽代疆域分成辽代腹心地区、先进入地区和后进入地区三大部分,并对每一区域的范围、城市群体的行政设置过程、空间分布和人口来源等做了分析。第四章,将辽代整个疆域内的城市进行分类,共分四类,分别是都城、具有契丹特色的城市、普通州县城和边防城,并对每一类城市的特点、用途等进行深入探讨。辽代的城市,尤其是草原上新建立的那些城市,虽然是在中原城市和汉人的影响下建立的,但毕竟是结合了契丹文化而建筑的,所以,很多城市和城市中的建筑物,都深深打上了契丹文化的烙印,体现出了强烈的契丹特色。所有的这些,都在第五章体现了出来。第六章,主要阐释了辽代城市所具有的意义。长城以北的草原带地区,自古就是游牧民族的乐园,基本是没有城市的。而契丹族建立的辽政权,却在北方草原上开创性的建立了大量城市,这在北方草原历史上可以说是空前的,因此,这些城市的建立,对北方草原地区无论是在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还是民族融合上,都具有非凡的意义。第三部分是结语,本部分通过简单归纳北方草原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点出辽代在北方草原城市中所占的地位。同时,也将笔者写作本文的落脚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做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