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枝菌根真菌对羊草耐牧性影响的初步研究
【摘要】:植物的耐牧性是植物与草食动物长期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适应性特征。耐牧植物可以通过生物量或者繁殖器官的补偿性生长来弥补草食动物采食作用造成的损失。环境资源状况、植物竞争、动物采食和菌根真菌均能对植物的耐牧能力产生深刻的影响。
植物菌根(Mycorrhiza)是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广泛存在的一类互惠共生体。大约80%的陆生植物能够被菌根真菌定植形成菌根共生体。菌根真菌通过其菌丝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质营养促进寄主植物的生长,同时依赖宿主植物供给必要的碳水化合物以保证其生命活动,完成其生活史。羊草作为我国东北松嫩草地的主要优势种,是一种多年生根茎型禾本科牧草,其根系内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侵染率非常高。虽然大量研究表明,羊草在被刈割或放牧后具有很强的补偿性生长能力(主要体现在耐牧性方面),但是从菌根共生体的角度出发,探讨其对植物补偿性生长的作用的研究还很少。因此,本论文以羊草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控制实验,研究了不同刈割强度下, AMF侵染对羊草耐牧性的贡献及其时间动态。实验得出如下主要结果和结论:
(1)刈割处理对AMF总的侵染率(P 0.001)以及丛枝(P = 0.007)、泡囊(P = 0.011)的数量均有显著影响。轻度刈割虽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AMF的侵染率,但总体侵染率随时间仍呈上升的趋势;重度刈割则明显抑制了菌根真菌在植物根系内的定殖。轻度刈割对菌根的定植和发展影响不大;而重度刈割作用则可能导致植物对菌根真菌碳水化合物的供应不足,限制菌根生长。
(2)羊草耐牧策略随刈割强度变化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无刈割时,无菌根和有菌根的羊草的根冠比分别为1.78和2.68,表明AMF能够明显提高了羊草根系碳水化合物的分配比例(P = 0.004),进而提高羊草耐牧性。轻度刈割时,羊草耐牧性主要表现为地上组织的补偿性生长(根冠比分别为1.78和1.65),而随着刈割强度的加重,羊草则可能选择优先扩大其繁殖潜力的方式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根冠比分别为2.08和1.77)。
(3)无刈割(P = 0.02)和轻度刈割(P 0.000)处理时,AMF均显著提高羊草生物量的积累;而重度刈割时,菌根处理与对照组间羊草生物量无明显差异(P = 0.80)。此外,轻度刈割条件下,AMF处理组羊草的相对生长速率最高,菌根响应指数也最大,说明轻度刈割促进了AMF对羊草生物量补偿性积累的贡献。重度刈割时,菌根依赖性指数为-0.05,对生物量积累贡献不显著,但是仍有提高繁殖潜力的趋势(P = 0.054)。
(4)氮、磷元素的分析结果显示:轻度刈割(P = 0.02)和重度刈割处理时(P = 0.03),接种菌根羊草的含氮量均显著高于无菌根羊草;磷元素的分析结果也呈现相同的趋势(P 0.001, P=0.001),尤其是在25%刈割水平下,有菌根植物的磷浓度几乎是无菌根植物的磷浓度2倍。说明在各个刈割水平上,菌根真菌均表现出对植物氮、磷吸收的促进作用,重度刈割没有限制菌根对植物矿质营养吸收的贡献。
综上所述,本论文的实验结果表明,AMF与植物之间的互惠关系与植物自身的耐牧策略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不同的模拟动物采食强度下,菌根对植物的贡献并未改变,只是随着羊草自身耐牧策略的变化而表现不同。轻度刈割下,羊草的耐牧性以补偿性生长为主,菌根的作用功能是促进植物生物量积累;重度刈割时,羊草耐牧性主要表现为提高繁殖潜力或者其它未知途径,此时菌根具有提高植物繁殖潜力的趋势。
|
|
|
|
1 |
吴明;;提高植物根际菌根真菌的侵染率[J];微生物学杂志;1985年02期 |
2 |
唐振尧,赖毅;菌根真菌应用于柑桔容器育苗研究初报[J];中国南方果树;1988年01期 |
3 |
汪洪钢,吴观以,李慧荃;VA菌根对绿豆(Phaseolus aureus)生长及水分利用的影响[J];土壤学报;1989年04期 |
4 |
王幼珊,张美庆;VA菌根真菌与宿主植物间的相互选择性[J];农业新技术;1989年06期 |
5 |
王淑清,徐丽华;东北主要用材树种外生菌根真菌资源调查研究[J];辽宁林业科技;2002年03期 |
6 |
刘婷婷;伍建榕;合灿帆;;铁皮石斛菌根化研究[J];北方园艺;2008年09期 |
7 |
;土壤菌根真菌的作用[J];农业科技通讯;1979年09期 |
8 |
颜容;刘红霞;蔡怀頫;葛颂;;独花兰菌根的初步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
9 |
王淼焱;王洪娴;李敏;刘润进;;菌根生物肥料的研究现状[J];山东科学;2006年06期 |
10 |
J.A.Menge;L.F.Grand;L.W.Haines;管国利;;施肥对11年生火炬松人工林菌根数量和林木生长的影响[J];贵州林业科技;1983年S1期 |
11 |
;菌根的接种方法[J];广西林业科学;1991年01期 |
12 |
郎庆龙,张绪卿,王福廷,刚少斌,王惠;辽宁凤城地区柞树菌根真菌资源调查及子实体发生期观察初报[J];北方蚕业;2003年01期 |
13 |
刘世亮,骆永明,丁克强,李华,吴龙华,邢维芹,宋静,曹志洪,陶澍;苯并[a]芘污染土壤的丛枝菌根真菌强化植物修复作用研究[J];土壤学报;2004年03期 |
14 |
王元元,张小平,Mauritz Vestberg,Kristina Lindstrom;四川攀西地区豆科蔬菜丛枝菌根真菌的初步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
15 |
赵丽萍;许卉;;菌根真菌接种提高植物抗盐能力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1期 |
16 |
程国玲;孙晖;杜葳;;菌根真菌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研究[J];土壤通报;2007年04期 |
17 |
亢志华;韩素芬;韩正敏;;兰科丝核菌类真菌对铁皮石斛生长的影响[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
18 |
胡陶;李潞滨;杨凯;唐征;刘振静;庄彩云;彭镇华;;中国兰属植物菌根真菌的分离与鉴定[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
19 |
高韵梅;;菌根化苗木造林研究综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15期 |
20 |
李月娟;王志刚;;谈菌根真菌土壤有效养分和细根形态的关系[J];林业勘查设计;2009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