芴—噻吩共轭低聚物光物理性质及传输性质的理论研究
【摘要】:在量子化学的基础上,结合Marcus电荷转移理论本文分别就三种不同堆积类型的芴-噻吩共聚物的光物理性质以及电荷传输性质进行了详细探讨。为实验提供理论支持。研究内容如下:
以三种典型晶体堆积分子:FT–“十字交叉”形、BFTT–人字形和FTCN–交错π堆积为研究对象,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系统地讨论了不同堆积类型的分子对电子结构、分子轨道、光谱及电荷传输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FT分子特殊的晶体堆积很不利于电荷传输,因此得出的载流子迁移率要远远低于另外两个分子,但其具有较好的发光性质,可以作为蓝光材料;(2)调节芴与噻吩的连接方式或引入强的吸电子基团(二氰基乙烯基)均能降低了分子能隙,光谱发生红移;但考虑堆积效应却削弱了发射强度;(3)FTCN具有较好的发光和电荷传输性质,其空穴和电子迁移率高达1.91和0.62 cm~2 V~(-1) s~(-1)。
|
|
|
|
1 |
詹传郎,王夺元;新型有机类杂芪染料的合成及其光物理性质研究[J];感光科学与光化学;2000年02期 |
2 |
车延超;田晓慧;吴旺宝;徐云龙;林嘉平;;非平面分子内电荷转移离子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光物理性质[J];化学学报;2006年11期 |
3 |
金晶;王秀艳;吕春欣;;两种Ln(Ⅲ)配聚物的合成、结构及光物理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
4 |
金卫红;倪菁;LAI Yee-Hing;裴坚;;结构规整有序的寡聚噻吩修饰9,9′-螺二芴衍生物的光物理性质及其电化学聚合(英文)[J];物理化学学报;2007年04期 |
5 |
罗艳;林崔昆;王振领;贾佩云;孙玉风;刘小明;林君;徐国跃;;二(正丁基)苝四酰二亚胺微纤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质(英文)[J];发光学报;2007年06期 |
6 |
牛淑云;丛盛美;张丽;宫林崇;迟玉贤;;含Cu(Ⅱ)配位超分子的合成、晶体结构和光物理性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
7 |
闫晓莉,徐朝俦,郑敏,白凤莲;两种萘酰亚胺类化合物及其聚合物荧光性质的研究[J];感光科学与光化学;2000年02期 |
8 |
黄艳琴;范曲立;黄维;;水溶性共轭聚电解质[J];化学进展;2008年04期 |
9 |
李野王茹;牛淑云;金晶;王兆龙;;系列双核稀土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光物理性质[J];无机化学学报;2008年11期 |
10 |
尹春凤;谢虹;郭础;;一类新型的“三块板”式卟咻化合物的合成及光物理性质初探[J];有机化学;1991年02期 |
11 |
曹凤霞;曹笃霞;李国忠;田颖;;两个新的苯并噻唑衍生物的合成与光物理性质[J];感光科学与光化学;2007年02期 |
12 |
王兆龙;牛淑云;金晶;吕春欣;迟玉贤;杨光弟;叶玲;;Zn-Ln(Ⅲ)(Ln=Eu,Tb)杂核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光物理性质[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7年05期 |
13 |
曹笃霞;王玉洪;陈红余;李国忠;张国辉;;吡啶盐染料DEHSPI的合成、结构与光物理性质[J];化工学报;2007年08期 |
14 |
牛丽红;李忠玉;陈子辉;张复实;唐应武;;以偶氮苯基团为周边取代基的锌酞菁的合成及光物理性质[J];化学通报;2009年03期 |
15 |
金晶;孟秦;刘佳操;牛淑云;;系列Co~(n+)(n=2,3)配位超分子的晶体结构及光物理性质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
16 |
林童,彭必先;溶剂效应对方酸菁染料光物理性质的影响[J];化学物理学报;1997年06期 |
17 |
王明召,王淑贤,蔡冠梁;植物生长素CPOA与铕的三元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光物理性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
18 |
林萍萍;彭亦如;张宏;林金火;翁家宝;丁小霞;;新型空间链取代四-(6-氨基己酸磺肽基)铝酞菁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光物理性质[J];合成化学;2007年06期 |
19 |
彭谦;牛英利;帅志刚;;二苯多烯分子的光物理性质与共轭长度的关系[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8年12期 |
20 |
胡正;刘莹;王耀川;陈彧;高丽丽;何楠;钱士雄;;三苯胺桥联的分散红衍生物的合成及光物理性质研究[J];化学世界;2009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