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空间构式对比研究
【摘要】:汉语中一直存在着一类表达空间方位关系的汉字,比如:“上、下、左、右、前、后、外、里、内、中”等。在现代汉语里,这些字经常与其它一些汉字结合在一起形成传统意义上的我们称之为“词”或“词组”的固定表达被收入进现代汉语词典当中。自《马氏文通》以来,汉语中的这些方位词受到了汉语语法学家们的高度关注,成为了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重点。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汉语中的方位词进行了较为密集的研究。
“五四”白话文运动以来,汉语的语言结构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实现了从主要以单音节为主的文言文向以双音节为主的白话文的转变。相应地,学者们对汉语方位词的研究也就自然地分为对古代汉语方位词的研究和对现代汉语方位词的研究这样两大研究方向。以往学者对古代汉语方位词的研究主要是从语法学、语义学、词源学和文化学的角度展开的,对现代汉语方位词研究的视角较之古代汉语要更加宽泛和丰富,其中包括语法学、词汇学、形式语义学、语法化、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习得、比较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等。
本研究遵循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思路,以经验现实主义哲学为最基本的哲学方法论,以认知构式语法、认知语义学、字本位理论为具体的理论指导,以量化和对比为方法,以汉语和英语中的空间关系表达为研究对象,从人类的空间概念结构出发对汉英语言的基本结构进行了对比研究,试图从人类的空间概念和隐喻思维的角度去统一挖掘和解读汉英语言基本语法结构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路径。
国外的语言理论,包括认知构式语法理论,大都是建立在对英语或其他一些语言研究的基础之上的。国外的认知语言学家们在创建他们的理论体系的时候较少把他们的理论建立在对汉语语言材料的分析和研究之上。Langacker, Lakoff, Croft等知名认知语言学家以及国内学者徐通锵、王寅等人都积极倡导对语言进行从一般到特殊,由个性而致共性的研究方法。英国著名构式语法学家William Croft更是十分强调语言的特殊性,他认为根本就不存在什么跨语言的普遍性的句法范畴,只有“构式”本身才是语法的元素性的分析单位。汉语“字本位”理论的创建者徐通锵积极倡导汉语的研究要回归汉语文字学的研究传统,从汉语本身的特点和传统出发去研究汉语,而不要去以汉语的语言事实去硬套西方的语言理论,做削足适履的事情。他认为采取归纳法,立足于语言个性特点的研究最终同样可以达到对语言共性规律的认识。
本研究正是立足于汉语的特殊性,积极吸收西方语言学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对汉语和英语的结构特点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对比,找出两种语言在结构上真正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所在,争取在语言类型学和普通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作出一点贡献。
汉语是一种古老的语言,它是几千年中华文明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世界语言和文化长廊中的一朵奇葩,具有很强的特殊性。现代汉语以两字构式为核心,形成了大量的、固定的两字字组,即传统意义上的“词”。具体的两字字组背后体现的是抽象的两字构式。现代汉语两字构式格局的形成有其深刻的认知理据,可以从体验观、概念结构以及隐喻认知的角度得到充分的解释和论证。构式语法和字本位理论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工具。认知语义学家们一致认为空间概念是人类对客观外部世界的最基本的认知之一。人类的语言,从意义到形式,在很多方面都留下了时空的烙印,体现了人们对空间和时间的理解和认知方式。本研究的基本理论假设是从语言中的空间构式出发或许能揭开语言结构规律的谜团。很多前辈构式语法学家在这个领域里已经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Brugman, Lakoff, Langacker, Talmy以及Goddard等认知语言学家们都曾经尝试着从空间概念的角度去解释英语词义的延伸和语法结构的形成机理,提出了多种理论和模型。本研究从空间概念和隐喻思维的角度出发统一对汉英语言基本构式的形成做出了阐释和论证。通过对汉英语言空间构式的实证和对比,本研究得出以下几条重要的结论:
(1)重新审视了前辈认知语言学家对语言、认知和现实世界三者之间关系的阐述,对从现实世界到认知再到语言这样的语言形成和演化的进路有了新的认识和细节上的修正。
(2)本研究从跨语言的角度进一步论证了人类的空间概念结构是语言中构式结构形成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本研究认为汉英语言中一些基本的句法构式是一个类典型的范畴集合,范畴的核心成员是以空间概念为基础形成的空间构式,在隐喻的基础上形成了范畴的非核心成员。核心成员与非核心成员的地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语言中的构式是一个围绕着概念结构而组织起来的层级性的网络系统,语言知识是以构式网络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之中的。构式网络之中上一层级的构式对下一层级的构式来说是表征和整合的关系,下一层级构式对上一层级构式是体现和蕴含的关系。
(3)通过跨语言的实证研究,本研究否定了William Croft和谢信一的关于将语言划分为临摹性和抽象性语言类型的假说。本研究提出了语言的“象征性”这一重要概念,并且画出了语言的象征性和规约性发展坐标图,指出语言可能主要选择象征性的发展路径或主要选择规约性的发展路径,但不大可能在两个方面都取得空前的发展。汉语属于象征性较强的语言,英语属于规约性较强的语言。对于象征性和规约性的划分或可以成为语言类型学研究上的一条重要的衡量标准。
(4)从汉英语言的实际语言材料出发,本研究论证并支撑了Lakoff提出的“形式空间化假说(SFH)”。从人类概念结构的角度对人类的语言结构作出系统的描述和充分的解释一直是构式语法学家们重大的理论诉求之一。构式语法学家们提出了多种多样的认知模型企图对句法结构作出归纳性的阐释。本着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则,本研究力图做到理论简化统一,概括充分全面,力争用最少、最统一的空间概念参数实现对汉英语言基本句法构式的统一的概括和描写。
(5)语言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一直是普通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研究本着从特殊到普遍的归纳性的认识路线具体阐释了汉英语言基本构式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具体之所在。本研究论证并揭示了对空间关系所形成的意象图式以及认知域具有跨语言的普遍性,对空间关系意象图式的概念识解、概念结构、隐喻思维以及语言编码具有跨语言的特殊性这一重要的语言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