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福建滨海木麻黄防护林生态功能研究

黄义雄  
【摘要】:福建滨海木麻黄防护林是维护滨海生态环境的重要生态屏障,由于对滨海木麻黄防护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甚少,滨海防护林建设的相关理论基础较为薄弱,致使滨海木麻黄防护林建设和保护工作严重滞后,滨海木麻黄防护林出现了退化现象。因此,较为完整研究福建滨海木麻黄防护林生态系统功能对滨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 本文应用遥感和GIS方法分析了沿海20年来防护林景观生态格局变化情况;通过定位和随机抽样方法,对平潭县和东山县木麻黄防护林就其生物生产力及碳贮量空间分布、防护林防风固沙、防护林对蒸发和土壤水分平衡影响、防护林对农作物增产效应等方面进行较系统研究,为合理评价滨海木麻黄防护林生态功能及防护林体系构建提供科学依据;针对目前木麻黄防护林生态功能所面临问题,提出防护林生态功能网络建设方案。 本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通过分析20年来福建滨海防护林景观格局变化,表明防护林景观的破碎度在增加,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有所下降,受到人为因素及其它自然因素影响,木麻黄防护林面积在呈下降态势。 应用W=D2H构建的福建滨海木麻黄防护林生物量模型能够客观表现出生物量与树高和胸径的关系;福建滨海木麻黄防护林具有较高生物生产力,但由于距离海岸远近及区位不同,木麻黄防护林类型间生物生产力差异较大,防护林带生产力超过沿海基干防护林,东山县木麻黄防护林超过平潭县防护林生产力。总体而言,木麻黄在福建滨海地区仍是防护林的首选树种。东山和平潭两地两种类型木麻黄防护林植被层和和土壤层碳贮量按比例高低排列为东山农田木麻黄林带(277.70t/hm~2)>平潭农田木麻黄林带(246.14t/hm~2)>东山沿海基干木麻黄防护林(185.34t/hm~2)>平潭沿海基干木麻黄防护林(153.54t/hm~2)。表现出农田防护林高于沿海基干防护林、东山县防护林高于平潭县防护林分布规律。在木麻黄防护林碳贮量的空间分布上,乔木层>土壤层>枯落物层。土壤层碳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且在0~30cm土层间变化显著。 福建沿海地区木麻黄防护林带对防风固沙有非常显著的效能,林带的保护作用使得林带后风速平均可降低25~40%左右。根据林带的防风固沙效果,木麻黄防护林带间距以150~200m为宜;对沿海基干防护林防风固沙功能研究表明,沿海基干防护林具有巨大降低风速作用,到400m处风速降低了96.20%;防护林主要通过风速降低使得不同粒径砂粒在不同距离防护林分布比例不同、堆积厚度也不同。越往内陆方向随着距离增加,粗颗粒比例逐渐减少,而反之细颗粒比例增加。综合考虑防护林防风功能及其他因素的可能影响,沿海基干防护林最适宜宽度应该达到600m左右为宜。建议福建省在《福建沿海防护林技术规程》规定的沿海基干防护林宽度为200m应该修正到600m。 由于防护林带的防护作用,林带前后各点的蒸发随距离的不同而变化。林带前60m和林带后200m可使得蒸发量减少12~25%,其中林带后后40~100m蒸发量减少最明显,可达到20%左右。在林带背风面农田土壤含水量比林带迎风面高(10~30%),但土层越深,这种差别越小。表层土壤含量则受蒸散发的影响,蒸散发量愈大,含水量愈低。 沙地土壤种植木麻黄后其有机质含量、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表明木麻黄防护林改良沙地土壤养分效果明显;木麻黄在滨海盐碱地区具有降低土壤盐分含量,但当土壤酸性低于5.5这一阈值时,抑制了木麻黄生长,这可能是木麻黄人工纯林地区二代更新不良主要原因之一。受损的木麻黄防护林生态功能调查表明,受损林带占总林带数的29.9%,受损的沿海基干防护林面积占沿海基干防护林面积19.8%。受损防护林带密度平均减少了70%,林带防风功能较正常林带降低了41.5%。 林带对作物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在冬季对大麦产量有明显增产作用,平均增产7%左右;千粒重4.8%左右。但在林带不同防护范围内,林带前(北)2~7.3H,林带后(南)2~25H为增产区,增产幅度达22%;林带北0~1H,南0~2H为协地减产区,减产幅度达11%,其余为平产区。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吴逸波;;木麻黄多用途分类与选择指标探讨[J];防护林科技;2007年01期
2 徐俊森;叶功富;柯玉铸;;木麻黄营养器官变异株型选择及利用技术探讨[J];防护林科技;2008年04期
3 张莹;许信玲;叶功富;罗美娟;徐俊森;;不同木麻黄无性系对低磷胁迫的形态学适应[J];海峡科学;2008年10期
4 张莹;叶功富;徐俊森;罗美娟;李秀明;;低磷胁迫对木麻黄无性系SOD活性的影响[J];海峡科学;2008年10期
5 李秀明;;木麻黄优良无性系资源收集及其主要分类与用途[J];海峡科学;2008年12期
6 李茂瑾;;优良木麻黄无性系材料收集及主要功能类型的划分[J];防护林科技;2009年01期
7 吴柳清;;木麻黄优良无性系的评价、分析及选择[J];防护林科技;2009年06期
8 潘自宝;;木麻黄抗蛀干害虫无性系引种试验与筛选效果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1年12期
9 丁衍畴;;湛江地区沿海沙地木麻黃造林經驗总結[J];林业科学;1966年02期
10 祝榕;木麻黄防护林土壤肥力特性与地力维持技术研究动态[J];防护林科技;2005年06期
11 叶功富;张莹;罗美娟;徐俊森;岳新建;;低磷胁迫对木麻黄种源苗期营养状况的影响[J];海峡科学;2008年10期
12 张莹;叶功富;罗美娟;李秀明;柯占英;;低磷胁迫对木麻黄无性系苗期营养状况的影响[J];海峡科学;2008年10期
13 黄金塔;;木麻黄防护林的结构配置优化分析[J];农家科技;2011年04期
14 徐俊森;叶维忠;曾国强;叶功富;潘惠忠;傅忠华;李永林;陈胜;;沙质海岸后沿木麻黄混交造林效果的试验研究[J];防护林科技;2000年S1期
15 吴逸波;;海岸沙荒风口建立木麻黄防护林关键技术研究[J];海峡科学;2007年02期
16 叶功富;冯泽幸;张水松;徐俊森;林武星;潘惠忠;隆学武;;木麻黄防护林防护成熟龄的探讨[J];防护林科技;1996年S1期
17 张云;林凡;;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木麻黄抗旱性评价[J];江苏农业科学;2008年05期
18 林平华;;木麻黄星天牛危害程度调查及建立防护林技术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09年10期
19 吴惠忠;;沿海沙地木麻黄无性系造林效果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09期
20 龙斯曼;王翌;;木麻黄防护林生物产量及经济产值分析[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198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彧;方发之;仲崇禄;张勇;陈雨;陈珍;;海南西部干旱地区木麻黄优良无性系选择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6分会场-沿海生态建设与城乡人居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黄金水;蔡守平;何学友;丁珌;曾丽琼;;东南沿海防护林主要病虫害发生现状与防治策略[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6分会场-沿海生态建设与城乡人居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叶功富;王珍;高伟;林武星;聂森;;福建省沿海防护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评价[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6分会场-沿海生态建设与城乡人居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电杰;温国胜;童再康;许基全;邬金;刘婷霞;;浙江大鹿岛木麻黄种群的分布格局[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6分会场-沿海生态建设与城乡人居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顾宇书;邢兆凯;赵冰;高军;于世河;陈罡;;辽宁沿海经济带沙质海岸沿海防护林营造技术及分析[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4 人工林培育理论与技术论文集[C];2009年
6 周玉华;刘程程;;生态防护林建设法治化思考[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张全锋;王玉忠;刘泽勇;;论河北泥质海岸防护林树种选择[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6分会场-沿海生态建设与城乡人居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罗韧;耿养会;娄利华;谭名照;彭秀;;三峡水库运行后对消落区林木树种的影响及对策[A];首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9 张春桂;;基于MODIS数据的沿海防护林遥感监测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生态气象业务建设与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10 王宪成;;吉林省西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现状与展望[A];中国治沙暨沙产业研究——庆贺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成立10周年(1993-2003)学术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义雄;福建滨海木麻黄防护林生态功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2 张勇;三种木麻黄的遗传改良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3年
3 刘宪钊;热带海岸木麻黄人工林近自然经营模式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4 洪元程;晋江防护林动态变化与恢复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5 姜清彬;细枝木麻黄再生体系及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6 柏方敏;洞庭湖区不同防护林的生态功能及生态影响评价[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7 廖晓丽;沿海防护林体系优化配置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8 朱丽;华北土石山区流域防护林空间优化配置[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9 田阳;盐池沙地防护林林木耗水特性及其结构配置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10 贺康宁;黄土半干旱区集水造林的水分生产潜力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旭阳;木麻黄对滨海沙地乡土树种潺槁化感作用规律的研究[D];广西大学;2013年
2 林爱玉;沿海沙地竹子和木麻黄林防风固沙性能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3 武冲;木麻黄生殖生物学研究[D];海南大学;2010年
4 王珍;福建省沿海木麻黄防护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评价[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5 林红叶;沿海木麻黄防护林可持续经营配套技术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6 杜林梅;沿海防护林树种潺槁树、木麻黄苗期施肥效应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7 白永会;沿海沙地木麻黄人工林树干液流特征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8 危伟;沙质海岸带木麻黄林下潺槁木姜子定居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9 辛秀;干扰条件下木麻黄防护林体系的生态效应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10 张璐璐;海岸带木麻黄群落与优势种群数量特征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范敏;木麻黄“绿化卫士”形神兼备[N];中国花卉报;2011年
2 记者  田新元;百县试点农田防护林建设新机制[N];中国改革报;2007年
3 房健;对沿海防护林建设的思考与建设[N];江苏经济报;2006年
4 记者 朱竞若;福建启动新一轮沿海防护林建设[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5 记者方晓报;我市获造林护林资金1620万元[N];宜春日报;2009年
6 通讯员 王宪均 毛国峰;呼场加快农田防护林建设[N];博尔塔拉报;2006年
7 记者  贾红路;我省七个县被列入首批试点[N];黑龙江日报;2006年
8 林文;我省7个县被列入首批试点[N];黑龙江经济报;2006年
9 记者 许继志;47万亩林“护”住480万亩地[N];伊犁日报(汉);2008年
10 张祖义 李建 张海卿;“坚甲利兵”强农业[N];德州日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