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摘要】: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涉及到我国的经济基础和基本经济制度,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就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国有管理体制的变迁过程,体现了我国党和政府对国有资产管理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深化。本文从国有资产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基本概念入手,运用文献梳理与理论研究、数据分析与实证研究、历史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分析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建立、演进和改革,提出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与建议。本文认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国家管理国有资产的各项职能的制度化形式。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的历史演进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后到1979年改革开放前;第二阶段从改革开放到2002年;第三阶段从2002年至今。当前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按照“国家所有,分级管理”的原则确立的,基本内容就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理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即“双层出资结构体制模式”。当前国有资产体制中存在国有资产管理法制不够健全、国有资产的产权不够明晰、国有资产委托代理链条不够优化、“大国资”格局不够完善等问题。进一步推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西方国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有集权型、分权型和统分结合型三种模式,国外国有资产管理的经验启示我们,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建立与改革要与本国国情相适应,关键在于加强法制建设,要依据国有资产所在不同行业进行分类管理,还要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的完整性和有效性。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是政府主导型的改革,体现出“自上而下”的推动方式,使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存在着明显的“路径依赖”。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要遵循基本经济制度和改革方向的原则、坚持国家所有、分级代表的原则、坚持“两分开一分离”原则、坚持分类管理的原则、坚持“三统一三结合”的原则。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要定位于有助于提升国有资产的营运效率、能够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新模式,构建完善的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制度体系,明确国有资产管理中的政府定位,优化代理链、强化对委托-代理的监管,推动“大国资”监管体制的构建和完善,总结和推广地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