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围绕“支那”一词中日知识分子的对立

李楠  
【摘要】:“支那”一词作为古代汉译佛教经典中表示中国的符号,自产生以来在中日两国均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它在两国的使用与发展充分反映了中日两国相互认识从羡慕、尊敬、笃爱到嫉妒、憎恨、蔑视的历史过程,这种带有两极性、矛盾性的相互认识引导着中日关系从和平、友好走向了对立、战争,而两国的知识分子正是相互认识的中心阶层。所以,本文试图围绕“支那”一词探讨中日知识分子的对立,深入了解两国相互认识的历史过程,希望对当今中日关系发展有促进作用。本文从考察“支那”一词的来源入手,并将从中日知识分子使用支那一词的案例分为近代以前时期、鸦片战争时期、甲午中日战争时期、中华民国成立时期、新中国时期等五个时间段来分析中日知识分子的对立,得出以下结论:1.支那一词的起源为古印度称古代秦国的梵语国名在佛教经典中的汉语译音,语义为在古代佛教经典中表示中国的符号,没有具体的意思。随着日本称中国为支那,在鸦片战争后成为侮辱中国的词语,至今仍被部分日本人使用。2.中日两国知识分子在从近代到今天百余年的历史中一直对立着,但是至今的部分中国人并不知道自己也使用过“支那”一词,一味地认为这只是日本人的讨厌行为。3.在中日两国相互侮辱的历史中,两国知识分子才是中国人与日本人不断相互斥责的中心阶层,其结果是将两国拖向了战场。4.在各国人民谋求进步、争取和平发展的今天,中日两国那段不愉快的历史早已成为过去。但有一些日本人仍然时常使用“支那”一词,究其原因,就是现代的日本人对一百多年来不光彩的历史未能进行反省,战前战后许多日本人的对华观没有多大的变化,蔑视中国的意识潜藏在其深层心理中,时而流露出来。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的话,又将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珍;;对汉译阿含佛教经典关于宇宙和人生三个判断的探析[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2 韩锋;李翠翠;;敦煌佛教经典中体现的儒佛交融[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3 翁连溪;;佛教经典刊刻小記[J];紫禁城;1992年06期
4 方笑一;;原始佛教经典中的管理思想述评[J];云南社会科学;2009年06期
5 皮亚那;;巴利佛典关于说法次第和注意事项的说明[J];宗教学研究;2010年02期
6 王珍;;对汉译阿含佛教经典“无我”概念的思考——兼及佛教无神论[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7 白化文;三生石上旧精魂──汉文学对通过佛教经典传来的古代南亚次大陆文学素材的使用与扬弃[J];文学遗产;1999年05期
8 辛島靜志;徐文堪;;早期汉译佛教经典所依据的语言[J];汉语史研究集刊;2007年00期
9 吴言生;论法眼宗对佛教经典的汲取[J];宗教学研究;2000年02期
10 吴明;佛法的宁神健身功用[J];佛教文化;2001年Z2期
11 吉村怜 ,戴璨之;敦煌石窟中的天人诞生图——西方的天人与中国的天人(摘要)[J];敦煌研究;1988年02期
12 郭西元;“放下”便是[J];美术观察;2000年04期
13 陈宗宝;综述我国佛教经典翻译[J];外语教学;1982年02期
14 李新德;;“亚洲的福音书”——晚清新教传教士汉语佛教经典英译研究[J];世界宗教研究;2009年04期
15 柏明;;法门寺藏经史初探[J];文博;1991年03期
16 长尾光之;许仰民;;汉语译《生经》之语言[J];驻马店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3期
17 熊国祯;集佛教经典大成的《中华大藏经(汉文部份)》开始出版[J];今日中国(中文版);1985年06期
18 梁晓虹;谈佛经词语与训诂[J];学术论坛;1986年05期
19 ;首次藏学会在拉萨召开 对藏文起源等问题的学术讨论有新突破[J];文史杂志;1987年02期
20 李华伟;;香花与妙相——佛教经典的文本描绘与思想演进[J];文学与文化;201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何鑫;付伟;;由佛教写经看中日历史文化交流[A];江桥抗战及近代中日关系研究(下)[C];2004年
2 索罗宁;聂鸿音;;西夏佛教著作《唐昌国师二十五问答》初探[A];西夏学(第二辑)[C];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冉;汉语佛教熟语文化背景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8年
2 李楠;围绕“支那”一词中日知识分子的对立[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3 (phanthibangtam)潘氏冰心;越南观音菩萨[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利安;奥运会开幕式中的五大佛教元素[N];中国民族报;2008年
2 段燕;揭示佛教与文学的联系[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2年
3 本报记者 李燕锋 通讯员 胡轩岩;传承佛教经典建筑艺术的“异域城堡”[N];洛阳日报;2010年
4 记者 尕玛多吉;西藏贝叶经研究所探秘“佛教熊猫”[N];光明日报;2014年
5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张小溪 实习记者 王悠然;以全球视野展现佛教悠久历史和丰富传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6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大众图书出版分社社长 费小琳;心灵图书:传递正能量的使者[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4年
7 记者 李寅;藏族《古译文献宝典》在成都首发[N];中国民族报;2010年
8 诸葛忆兵;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六朝书法[N];美术报;2003年
9 记者 多穷 裘立华;阳光下真实的西藏[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10 记者 刘蓓蓓;收经种类为历代之最[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