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氮增雨对贝加尔针茅草甸草原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动态的影响
【摘要】:土壤细菌是草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在草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全球变化深刻地影响着草地植物群落结构与植物多样性的同时,也影响着土壤细菌群落的结构组成与多样性。目前,对于我国草甸草原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对全球变化响应的过程与机制的研究尚存在不足,尤其是关于土壤细菌群落动态的研究罕见报道。本研究以内蒙古东部的贝加尔针茅草甸草原为研究对象,模拟氮沉降和增加降雨两个因素,设置了增氮(N)、增雨(W)和增氮增雨互作(NW)3种处理,以不增氮和自然降雨为对照,随机区组设计。于施加实验处理后的第5年即2014年植物群落的返青期(5月15日)、生长期(7月1日)、生物量高峰期(8月15日)和生长末期(9月10日)4个时期进行植物群落调查并取土样。以16S r RNA基因为标靶,对土壤微生物总DNA进行高通量测序,获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组成与多样性信息;并采用荧光定量PCR分析各时期土壤细菌相对丰度(relative abundance)和细菌/真菌比(B/F ratio)。拟回答以下科学问题:(1)模拟氮沉降和增加降水对贝加尔针茅草甸草原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月动态会产生怎样的影响?(2)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月动态与土壤以及植被特征的关系如何?实验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经过高通量测序共测得贝加尔针茅草甸草原土壤细菌34门、77纲、158目、298科。其中,门(phylum)水平上的优势类群依次是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纲(class)水平上的优势类群依次是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酸杆菌纲(Acidobacteria)、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酸微菌纲(Acidimicrobiia)和δ-变形菌纲(Deltaproteobacteria)。(2)生长季内细菌丰度的变化呈现单峰曲线模式,在8月中旬达到峰值,是5月中旬的3倍;细菌平均基因拷贝数达2.7×106 copy·ng-1。细菌/真菌比的生长季动态与细菌基因拷贝数变化的趋势一致。多样性指数的月动态基本保持稳定、无明显变化。(3)同一时间的增氮、增雨及二者交互处理下的细菌总丰度无显著性差异。但是在同一处理下的细菌丰度的月份变化呈现了显著差异(P0.05)。与细菌总丰度相类似,细菌的16个优势纲(相对丰度大于1%的)的丰度在不同处理间未呈现显著的差异性,不同“纲”对处理的响应规律各异。在月份变化上有显著差异(P0.05)的优势菌纲有10个即酸微菌纲、α-变形菌纲、酸杆菌纲、δ-变形菌纲、芽单胞菌纲(Gemmatimonadetes)、浮霉菌纲(Planctomycetacia)、热微菌纲(Thermomicrobia)、芽孢杆菌纲(Bacilli)、纤维粘网菌纲(Cytophagia)、绿弯菌纲(Chloroflexia);其中有6个纲即α-变形菌纲、酸杆菌纲、δ-变形菌纲、热微菌纲、芽孢杆菌纲和绿弯菌纲的月份变化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4)相关性分析表明,表征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包括OTUs、Ace、Chao、Shannon和Simpson指数)与土壤理化参数包括p H、总有机碳(TOC)、全氮(TN)、速效氮(AN)、碳/氮比(TOC/TN)、土壤含水量(SM)相关不显著,但是细菌基因拷贝数和细菌/真菌比与地上植物丰富度(PR)、植物群落盖度(CC)呈显著正相关(P0.05)。受地上植被影响较大的细菌类群有酸杆菌纲、酸微菌纲、δ-变形菌纲、浮霉菌纲、热微菌纲、芽孢杆菌纲和绿弯菌纲。综上所述,连续5年的增氮、增雨及二者交互处理,总体上并未对贝加尔针茅草甸草原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和丰富度造成显著影响,但是土壤细菌群落的月份变化显著,即“季节效应”在一定程度超过了“实验处理效应”。贝加尔针茅草甸草原土壤细菌群落的月份变化可能主要是受到植物群落月动态的直接影响。本研究结果说明,氮沉降和降水格局的改变对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可能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生态过程,模拟全球变化的定位监测也必然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
|
|
|
1 |
许传坤,莫明和,张克勤;固相微萃取-气质法测定土壤挥发性抑菌物质[J];微生物学通报;2004年05期 |
2 |
周晓梅;赵丹红;;松嫩平原不同生境土壤细菌数量的季节动态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
3 |
刘玲;杨殿林;王生荣;赵建宁;李刚;娜布其;娜日苏;;转Bt基因玉米种植对土壤细菌数量及多样性的影响[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1年03期 |
4 |
马亚敏;;一种降解农药和致癌物的土壤细菌[J];生物技术通报;1985年09期 |
5 |
王敬国;从两类不同培养基上分离的土壤细菌的特征比较[J];应用生态学报;1995年S1期 |
6 |
朱南文,闵航,陈美慈;施用甲胺磷的土壤细菌变化效应和耐受菌的分离与鉴定[J];土壤通报;1999年01期 |
7 |
龙昊知;孙丽坤;刘光琇;伍修锟;台喜生;王艺霖;刘永俊;冯虎元;;青藏公路对其邻近土壤细菌丰度影响的研究[J];冰川冻土;2014年01期 |
8 |
高云超,朱文珊,陈文新;多点接种方法计数土壤细菌生理类群的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01年04期 |
9 |
胡元森;李翠香;孙富林;吴坤;贾新成;;不同培养基组合提高土壤细菌可培养性的研究[J];微生物学报;2007年05期 |
10 |
陈香碧;苏以荣;何寻阳;魏文学;魏亚伟;代晓燕;;喀斯特原生土壤与退化生态系统土壤细菌群落结构[J];应用生态学报;2009年04期 |
11 |
高云超,朱文珊,陈文新;秸秆覆盖免耕土壤细菌和真菌生物量与活性的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1年02期 |
12 |
余龙江,吴云,李为,曾宪东;西南岩溶区土壤细菌胞外碳酸酐酶的稳定性研究[J];生命科学研究;2004年04期 |
13 |
马驿;陈杖榴;;恩诺沙星残留对土壤细菌耐药性的影响[J];中国兽医杂志;2008年10期 |
14 |
刘玮玮;赵丽静;王超;慕卫;刘峰;;五株土壤细菌所产抑菌挥发性物质的生物活性评估及其应用(英文)[J];植物保护学报;2009年02期 |
15 |
郝玉娥;牟贵平;何爱桃;奚家勤;杨发祥;莫明和;;挥发性物质诱吸线虫的土壤细菌系统多样性特征及其活性挥发物鉴定[J];微生物学报;2011年11期 |
16 |
何小丽;朱义;张群;王斌;崔心红;;大莲湖池杉林土壤细菌的季节性变化[J];生态科学;2011年03期 |
17 |
F. Gros;王仲朴;;生物技术组[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1990年03期 |
18 |
秦红灵;袁红朝;张慧;朱亦君;吴敏娜;魏文学;;红壤坡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J];土壤学报;2011年03期 |
19 |
赵灿灿;王伟;;氚标记胸腺嘧啶掺入法在土壤细菌生长速率研究中的应用[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14年01期 |
20 |
李坤;郭修武;孙英妮;张立恒;胡禧熙;;葡萄连作对土壤细菌和真菌种群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9年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