刈牧、水分和有机质添加对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作用
【摘要】: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北方草地有机质输入和降水量有潜在增加的可能。放牧是我国北方草地生态系统主要的管理方式之一。土壤微生物(soil microbes)是土壤中种类最丰富、数量最庞大的生物类群,在草地生态系统的养分周转、物质循环和土壤物理结构的保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土壤微生物群落同时受到放牧、有机质输入和降水量的增加等多重因素干扰将呈现何种变化,各干扰因素之间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存在怎样的交互作用。目前,尚无针对这类问题的综合研究。本研究以盆栽控制实验的形式开展,选择松嫩草地优势种植物羊草(Leymus chinensis)及其常见伴生种全叶马兰(Kalimeris intergrifolia)和蒙古蒿(Artemisia mongolica)为实验材料,在松嫩草地生态研究站开展为期两年的三因素控制实验,设置刈割处理、有机质添加处理和水分梯度处理。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和HiSeq 2500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土壤真菌和细菌数量、多样性以及群落组成,探究刈牧、土壤水分和有机质添加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作用规律及关键影响因子,揭示其作用途径,有助于深入了解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多因素干扰的响应,为预测和解释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我国北方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潜在变化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研究获得以下主要结果和结论:(1)在本研究的土壤微生物群落中,细菌占优势地位。平均每克干土中细菌基因拷贝数为9.98×106个,平均每克干土中真菌基因拷贝数为3.53×104个,真细菌拷贝数之比平均为2.84×10-3。刈割和水分梯度处理及其及交互作用对土壤细菌数量有显著影响。土壤细菌数量随水分梯度增加显著升高,与土壤含水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刈割通过提高土壤含水量来增加土壤细菌数量,土壤含水量是影响土壤细菌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2)真菌和细菌的丰富度指数在实验处理下变化显著。刈割降低植物的总生物量进而降低真菌的丰富度。刈割和有机质添加及其交互作用对细菌丰富度作用显著。土壤细菌丰富度指数与土壤全碳含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土壤全碳含量在实验处理下并无显著性变化,刈割增加细菌丰富度这一结果可能由于刈割改变了植物根系分泌的碳素的种类或质量,进而提高细菌丰富度。整体来看,有机质添加降低了土壤细菌丰富度,并且削弱了刈割对土壤细菌丰富度的正向作用。(3)水分和刈割对土壤细菌群落组成作用显著,主要是通过影响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与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的相对丰度实现的。冗余分析(RDA)的结果表明,多因子互作实验处理下,土壤含水量和土壤铵态氮含量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的主要环境因子,其中土壤铵态氮是最重要的影响因子。(4)水分和刈割对土壤真菌部分类群的相对丰度(relative abundance)有显著影响。刈割通过提高土壤硝态氮含量增加了接合菌门(Zygomycota)的相对丰度。刈割和水分梯度处理及其交互作用对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的相对丰度影响显著。球囊菌门的相对丰度与土壤含水量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刈割通过增加土壤含水量来降低球囊菌门的相对丰度。综上所述,土壤微生物群落对模拟动物采食以及水分变化响应敏感,而添加有机质在实验周期内对土壤微生物群落没有显著影响。土壤水分含量变化直接作用于细菌数量,动物采食引起土壤含水量变化进而影响土壤细菌数量。动物采食通过降低植物总生物量来影响真菌的丰富度,而动物采食和有机质输入对土壤细菌丰富度的交互作用还需进一步探究来解释。本研究证实了水分和养分对微生物群落的调控作用,土壤含水量和土壤铵态氮含量是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的主要驱动因子,土壤铵态氮含量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降水量变化以及动物采食通过改变土壤水分和速效氮这一途径,作用于土壤微生物部分类群进而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组成。土壤细菌群落对实验处理引起的土壤环境变化的响应比较敏感,而真菌群落虽然处于劣势地位,对生境变化的抵抗性较强,群落结构相对稳定。本研究为解释和预测未来松嫩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潜在变化提供了实验支持。
|
|
|
|
1 |
李娜;张利敏;张雪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因素的探讨[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2年06期 |
2 |
夏北成;土壤微生物群落中的无竞争多样性[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S2期 |
3 |
张瑞福,崔中利,李顺鹏;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方法进展[J];土壤;2004年05期 |
4 |
王光华;金剑;徐美娜;刘晓冰;;植物、土壤及土壤管理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6年05期 |
5 |
姚晓华;;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方法及进展[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2008年S1期 |
6 |
龚明;王进;;甲胺磷影响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平衡[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
7 |
王方艳;王秋霞;颜冬冬;毛连纲;郭美霞;燕平梅;曹坳程;;二甲基二硫熏蒸对保护地连作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1年04期 |
8 |
刘国华;叶正芳;吴为中;;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解析法:从培养到非培养[J];生态学报;2012年14期 |
9 |
乌兰图雅;赵建宁;李刚;红梅;刘红梅;王慧;杨殿林;;转双价基因抗虫棉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2年10期 |
10 |
华建峰;林先贵;蒋倩;张华勇;陈茜;殷云龙;;砷矿区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多样性[J];应用生态学报;2013年02期 |
11 |
白清云;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化学估价方法[J];农业环境保护;1997年06期 |
12 |
姚圣梅,杨晓红,郑雪虹,刘雄德;蔬菜大棚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研究[J];中国蔬菜;1997年04期 |
13 |
李文华;邵学新;吴明;梁威;;杭州湾生长不同植物的潮滩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J];湿地科学;2013年04期 |
14 |
李晨华;张彩霞;唐立松;熊正琴;王保战;贾仲君;李彦;;长期施肥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剖面变化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J];微生物学报;2014年03期 |
15 |
郑华,欧阳志云,王效科,方治国,赵同谦,苗鸿;不同森林恢复类型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4年11期 |
16 |
于树;汪景宽;李双异;;地膜覆盖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8年04期 |
17 |
王银山;张燕;谢辉;傅德平;高翔;吕光辉;;艾比湖湿地不同盐碱环境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年05期 |
18 |
汪润池;宗良纲;邱晓蕾;袁润杰;罗敏;;有机与常规种植蔬菜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比较[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
19 |
黄元元;曲来叶;曲秀春;杜淑芹;;镜泊湖岩溶台地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J];生态学报;2012年09期 |
20 |
张地;张育新;曲来叶;张霜;马克明;;海拔对辽东栎林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2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