珲春开埠设关及其对外贸易研究(1907-1931)
【摘要】:珲春地处东北亚交汇处,与俄、朝接壤,是中、朝、俄三国交界之地,是东北与周边国家经济交流的重要窗口。自鸦片战争以后,列强纷至沓来,随着列强势力的不断渗入,列强的侵略视角从东南沿海扩展到中国东北地区。1861年营口开港,标志着近代东北对外贸易的开始,日俄战后,《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要求珲春开埠,清政府出于边境危机考虑,于1907年珲春开埠。1909年在珲春设关,称之为珲春关,近代珲春对外贸易由此展开。自1907年到1931年,珲春主要的贸易对象就是朝、日、俄,只是不同时期与这三国贸易的频繁程度不同。前期珲春与俄、朝、日进行边境贸易,1922年因俄国海参崴港改为军港,珲春对俄贸易逐渐减少。珲春与朝鲜之间的贸易往来最频繁,较其他国家或地区贸易额最大。珲春与日本之间的贸易往来以向珲春输入商品为主,输出较少。这一时期珲春的对外贸易还呈现出诸如贸易额在波动中上升的态势、进口商品以日常消费品为主、出口商品以原料为主、税务司由外国人担任、海关税率极低等特征,这与珲春对外贸易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珲春自开埠设关以来,对外贸易不断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封建经济结构和传统的经济运行方式,使得封建经济土崩瓦解,促成资本主义经济成分比重的增大与经济方式的建立,推动了珲春城市发展,譬如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与通讯方面的进步。珲春的对外贸易也推动了东北亚区域经济贸易,各贸易国都从中得到原料,缓解了资源短缺的窘状。经济往来也带动区域文化交流,传教士的到来,中古书籍的输出,都是文化交流的重要体现。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珲春的对外贸易是在列强不断渗入,不断侵略的背景下进行的,税则的制定失去自主性,进出口商品的种类不是遵照市场运行规律,而是列强干涉下的各取所需。这种非公平的国家间、地区间的贸易往来为侵略者服务,为日后发动侵略战争做了物质上的准备,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珲春乃至整个东北边疆危机进一步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