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以降东北少数民族题材美术研究
【摘要】:广袤的自然环境加之厚重原始的民族底蕴,使得北方极地所包蕴的人文形象在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的美术版图中得到最生动的塑造与展现,故此东北少数民族题材美术,成为众多美术家情感起点与视觉图式的源泉。自20世纪80年代以降,东北少数民族题材美术承接于中国美术的流变,在题材、精神、语言、观念等多个维度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变化。本质上,这一艺术现象既发生于对中国美术内部的认识,也无法脱离与西方现代思潮的遭遇,各美术品类在关注主体性与自我知觉的同时对时代进行回应,通过精神及观念的突围实现东北少数民族题材美术的现代性转型,并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中国民族美术的全新图景。因此,对于东北少数民族题材美术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而且也是对中国现当代美术史变迁的及时梳理。全文分引言、正文、结语、参考文献、附录五个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共分为四章,主要从东北少数民族题材美术的生产语境、创作主体、美学意蕴及其现代性演进四个方面对研究问题予以考辨。第一章从时代与民族、艺术与社会的关系介入,阐述了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民族文化背景与时代变革下的美术语境。笔者认为,厚重原始的文化条件是影响东北少数民族题材美术生成的先决因素,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带来的艺术新潮成为了众多美术家视觉风格元素的重要来源,二者共同决定了东北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在20世纪80年代以降的整体创作状态,并形成了异于其他历史阶段的新情境。第二章结合访谈的“共情”方式对东北少数民族文化场域中创作者的主体性进行研究,通过对不同美术家个体及群体艺术观念及图式语言特征的深度剖析,探究其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具有的共性及个性特征,以厘清东北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场域所呈现出的创作观念的近似性、创作群体的整体性、个体精神的独特性及地域文化的共识性特征。笔者认为,这种共同的文化指向构成了东北少数民族美术场域具有整体性特征的语言风格及本真精神。第三章借助于中国古典美学概念中“象”与“境”的生成方式与创构逻辑,阐释东北少数民族题材美术的视觉文本与东北地区独有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之间的内化关联,并揭示其立象造境的方式与美学表征,进而归结出农耕民族、游牧民族、渔猎民族的意象、意境之美。第四章通过“本土变革中的人文精神寻绎”“西方现代思潮冲击与本土回应”“民族融合情境中的反思及再生产”三个方面论述东北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四十年间在题材、语言、观念等层面多维度的嬗变特征。笔者认为,东北少数民族题材美术滋生于东北地区的原始土壤与民族精神之中,孕育出了独特的东方回应与造物经验。其现代性路径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自律性与他律性、边缘与主流的互融中,形成了一种处于现代学术框架之下、具有复合特征的现代性。通过上述内容的研究,笔者认为,东北少数民族题材美术的兴起与发展印证了北方民族多元文化团结融合的历史进程。各时期不同思想观念下美术图像的纵深与延展,不仅是跨越世纪的人文思想典范,无形中也铸就了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现代生活发展与变革的形象史。充满着原始与神秘的东北少数民族,在天人合一的观念下所呈现出的生命意志与美学意蕴,赋予了美术家与观者更多的精神启迪。这种源自塞外宝贵的精神富矿,不仅作为一种题材存在于视觉图像中,更是一种凝聚北方民族的独特文化力量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创造。其蕴含于东方的文化脉络之中,并与西方的语言结构相联系,亦将通过熔铸在民族中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来回应当代中国美术的现代性实践与世界性的话语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