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也不能少: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研究
【摘要】:追求教育公平是教育领域永恒的主题,而残疾儿童受教育问题则是衡量教育公平的基点。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日益强盛,国家政策也趋于完善,从连续颁布的关于基本公共服务的“十二五”规划和“十三五”规划可以看出,国家非常重视“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九年义务教育和残疾人公共服务都是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解决残疾儿童对高质量义务教育的需求,实现公平可及的、大致均等的义务教育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政策作为解决问题的先导手段,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具有现实价值和意义。本研究以残疾儿童为研究对象,义务教育为研究范围,从残疾儿童对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的现实诉求出发,依据学理阐释、历史考察和现实样态这三个维度对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进行深入剖析,运用历史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分析方式,参考国际政策经验,发现均等化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寻求完善政策的策略,尝试提出新政构想。本研究采用了文献法、政策分析法和访谈法进行研究探索。第一,文献法。通过中英文数据库、网站和年鉴的查阅,搜集关于残疾儿童义务教育的相关政策文本、文献资料等,以支撑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的学理阐释、文献综述、历史演变和国际经验探究的理论支撑。第二,政策分析法。本研究采纳了奎德、陈振明和吴遵民政策框架的部分观点,综合形成本研究的政策框架:政策背景、内容和特点。根据政策内容与残疾儿童义务教育的密切相关性,筛选提取了78份国家层面的政策文件作为政策文本分析对象,使用Nvivo12软件对其进行编码分析,最终提取了本研究的四个基本要素:入学机会、教育条件、经费投入和教师队伍,作为政策内容分析框架。梳理我国和英、美两国均等化政策的历史变迁,剖析我国均等化政策的现实样态,发现隐藏在政策中的问题,参考英、美两国政策的发展趋势,以此来作为改善政策的依据和新政的起始点。第三,访谈法。按照中、东、西部地区访谈了来自16个省、直辖市(河南、安徽、江西、吉林、黑龙江、海南、辽宁、山东、广东、江苏、福建、天津、北京、上海、云南、四川)的30位义务教育普通学校和特殊学校的校长、教师,特殊教育政策专家、学者,基础教育行政人员以及残疾儿童家长。通过访谈,从政策的角度来了解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实样态,同时用现实来佐证和诠释政策,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政策有何问题,从而对其完善。基于以上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论文核心内容有以下六个方面。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问题、意义、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一章为理论解读。主要阐释了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的内涵、理论基础并建构起政策的内容分析框架。第二章为历史演变。主要以政策的背景、内容和特点为框架,对政策文本进行考察,系统梳理并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文本中入学机会、教育条件、经费投入和教师队伍四要素的政策历史变迁。第三章为现实样态剖析。主要阐释了我国均等化政策的新形势,通过访谈了解政策的现实样态,反思影响政策效力的因素,以动态关照与静态文本分析全方位扫描政策,为深入剖析政策提供了技术支撑。第四章为域外启示。主要探索了英、美两国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的发展进程,深入剖析政策文本中四要素的背景、内容和特点,为探索我国政策提供了经验和启示。第五章为政策完善。基于静态文本和动态关照,参考英、美两国经验,提出推进我国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的理性新政构想和配套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