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信息教育课程设计原理:要因与取向

董玉琦  
【摘要】: 课程研究从时间序列上一般分为课程政策、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的研究。课程设计研究从层次上又可以分为课程设计基础研究、课程设计原理研究和课程设计应用研究等。 真正意义的信息教育课程研究的发端虽然尚无定说,但基本可以认为始于上世纪末最后十年的90年代。迄今为止,研究的主要着眼点在于信息教育课程设计的应用研究,例如,课程标准的研制、教材(信息资源)的开发、学习单元的设计等,所以信息教育课程设计的基础研究和原理研究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 为什么在中小学必须开展信息教育?设计中小学信息教育课程,特别是制定中小学信息教育课程标准的根本依据是什么?这是本论文试图回答的问题,也是确定研究选题的由来。 本论文以笔者五年来学校信息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为基础,主要通过比较研究、文献研究等方法,以信息技术发展通过促进社会形态转型从而对学校信息教育课程产生影响为基本假设,试图解明学校信息教育课程设计的基本机理。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和贡献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1)考察了世界主要国家的学校信息教育的演变进程并提出了学校信息教育演进模型; (2)探讨了信息社会中主要学习特征的改变,分析了信息社会的学习价值、学习结构、学习文化、学习方式、学习能力的内涵,指出改善学习是信息教育的特质价值; (3)从学生发展、社会需要和学科体系等视角论述了信息教育课程设计的构成要因;从全人化、多样化、主体性和发展性等方面阐释了信息教育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对于指导信息教育课程设计的应用研究(尤其是课程标准研制)以及促进我国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 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同时对于促进课程研究,特别是课程设计研究方 法论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陈雪虹;谈发展我国的信息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1998年12期
2 任芳;中小学信息教育及其实施[J];云南教育;2004年25期
3 郭正武;小馆开展读者信息教育体系化的探讨——高校基层图书馆读者信息教育实践报告[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4 荆燕;论高等学校的信息教育[J];江苏高教;1998年04期
5 袁元;开创信息教育“e时代”[J];中小学电教;2003年02期
6 黎加厚;郭振江;张中涛;叶建文;;信息教育行动研究——《信息教育课》在上海市莘松中学[J];上海教育;1999年09期
7 吴东敏;图书馆在信息教育中的作用[J];江苏高教;2000年04期
8 孙瑞英;素质教育与中学“信息教育和利用”课程建设构想[J];情报科学;2002年03期
9 蔡晓丽,周彩英;中国高校信息教育中的若干问题[J];理工高教研究;2004年04期
10 曾宪丽,张扬;谈人才培养与信息教育[J];图书馆学研究;1998年02期
11 李岩,唐文和;对我国中小学开展信息教育需解决的若干问题的思考[J];松辽学刊(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12 冯春明;《信息管理与信息教育丛书》评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01期
13 荀凤芹,王淑琴;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14 范云仙;素质教育与信息教育[J];吉林教育科学;2000年08期
15 边恩莲;信息教育应作为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16 陈卓然;如何使信息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J];甘肃科技纵横;2005年04期
17 苏本寅,庄祥禄,姜庆利;要重视21世纪大学生信息教育[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18 陈兵,许占利;谈网络发展与大学生教育[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19 秦仿,张莉;信息时代亟需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20 张海燕;研究生信息素质培养及意义[J];图书馆学研究;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泉;荣建;张金喜;;交通控制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平行建设探讨[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2 姚明仁;陈堂贤;;发电厂电气主系统课程设计改革的研究与实践[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3 鞠远萍;勾苹;陈文锋;;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改革尝试[A];第五届全国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研讨会议论文集(卷1 教学论文)[C];1995年
4 加玛力汗·库马什;晁勤;;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设计的改革[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5 刘凤军;甘伟明;吕念玲;莫文贞;;电子技术类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与实践[A];2007年全国高等学校电子技术研究会论文集[C];2007年
6 孙晓艳;刘全胜;;《单片机与接口技术》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探索[A];2008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徐洋;胡向东;郭鹏;;基于虚拟仪器的传感器课程设计建设[A];第三届全国虚拟仪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8 陈卫民;李刚;钱晓耀;孙丽宏;孙冠群;;电气控制课程设计的构建与实践[A];第五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2)[C];2008年
9 车丽萍;;创造教育的课程设计模式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10 毕艳丽;张宏国;;“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A];中国航海学会船舶机电专业委员会2000年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玉琦;信息教育课程设计原理:要因与取向[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2 杨劲松;零度课程设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刘艳晖;英语专业课程设计机辅语言教学整合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吕立杰;课程设计的范式与方法[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刘彦尊;信息社会视阈中的学校信息伦理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周勇;综合理科课程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班扎(Banza Nsomwe-a-nfunkwa);基于问题解决的农村成人远程教育课程设计[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朱伟强;基于标准的体育课程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韩延伦;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王牧华;课程研究的生态主义向度[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长安;专门用途英语透视——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设计中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套路[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2 朱敏;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下的课程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尹国杰;我国本科公共英语课程设计的文化性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闫海波;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设计与开发[D];河北大学;2006年
5 刘红;表现性评价在C语言课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6 李晓;课程设计新理念与基础教育英语教学改革[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肖月宁;基于网络的“多媒体课件原理与制作”课程设计[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8 郭希;外语教学中跨学科途径的必要性与可行性[D];南昌大学;2005年
9 常双;台湾九年一贯制课程改革的设计与实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孙峰;当代卡通玩具设计课程的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会长 梅峰;有机茶生产要因地制宜稳步发展[N];中华合作时报;2001年
2 浙江省统计局局长 吴永革;统计也要因地制宜[N];中国信息报;2000年
3 张士罡 柳如丝;猪饲料配比要因类而定[N];河南科技报;2002年
4 林国妙;指标考核不要因噎废食[N];中华合作时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范建 通讯员 白秀萍;该砍该留 要因林制宜[N];科技日报;2010年
6 刘伟 郝建华;东北振兴要因需施教[N];黑龙江日报;2004年
7 FN记者 姜欣欣;宏观调控政策要因时因势调整[N];金融时报;2005年
8 林国妙;指标考核不要因噎废食[N];中国信息报;2003年
9 编译 刘光强 王娟;度量标准缺位成ITIL失败要因[N];中国计算机报;2010年
10 记者/赵歧阳 曾永联;南宁市应急联动体系走在全国前面各城市要因地制宜建立相应体系[N];广西日报;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