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体育——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整合的新模式
【摘要】:
现代体育的终身化和社会化趋势,要求应大力开展全民体育,要求应为人们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的健康生活提供体育活动的机会。为此,人们开始关注“社区体育”。社区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管理体系,为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了适宜条件。
本文以鞍山市为例,从活动站点、活动人口、活动时间、活动场所、活动内容和活动的指导员等方面,对社区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概括出目前社区体育在设施、人才和经验等存在的主要问题。
文中对学校体育对社区体育发展的功能进行了论述,认为拓展学校体育的功能,大力开展学区体育,是解决目前社区体育问题的重要途径和发展社区体育的重要模式。
文中探讨了学区体育的含义、意义和结构,认为应对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进行有效的整合,开展以学校为中心的学区体育模式研究;文中从以下5个方面提出了学区体育发展的策略:
1.建立学区体育组织。通过由行政、学校、居委会和企事业单位代表为主构成的学区体育委员会,来组织、协调学区体育活动,保证学区体育活动开展的计划性。
2.提供多种体育服务。这些服务主要包括:提供场地和设施服务、提供体育指导和咨询服务、提供体育组织管理服务和制定体育活动发展规划。
3.开展多种形式和内容的学区体育活动。根据学区体育活动人员的的年龄、职业、性别及学历特点,有计划地开展保健型、娱乐型、社交型和竞技型等多种形式和内容的体育活动。
4.通过俱乐部、培训、辅导、比赛、娱乐等活动,来发挥学区体育专门人才和体育骨干在学区体育发展中的作用。
5.通过体育场馆与社区体育的衔接、组织管理与社区体育的衔接、
教学内容与社区体育的衔接、组织形式与社区体育的衔接等,来加强
学校体一育与社区体育的整合。
|
|
|
|
1 |
李娟,牛静;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J];体育学刊;2005年03期 |
2 |
李大为;新世纪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关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
3 |
刘建平;我国社区体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体育学刊;1999年03期 |
4 |
杨忠,王世哲,康英萍;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1年S1期 |
5 |
张徽,柏杰;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有效结合[J];安徽体育科技;2003年03期 |
6 |
孙静;试论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
7 |
宋培东,崔旭艳,赵振;我国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发展的可行性分析[J];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5期 |
8 |
陆丽娟,吴菊华;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资源背景与策略选择[J];浙江体育科学;2005年03期 |
9 |
郭琼珠,黄景东,林群勋;学校体育是社区体育发展的依托[J];福建体育科技;2004年03期 |
10 |
陈锡林,周亚琴;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一体化的有机结合[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
11 |
郁建亚,吴明;析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补效应[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
12 |
吴兰芬;宁波市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
13 |
张洪潭;试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关联互动[J];体育与科学;2004年05期 |
14 |
杨枭;;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
15 |
陈立国;浅谈新时期的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4年03期 |
16 |
杨娇;刍议学区体育[J];常熟高专学报;2003年06期 |
17 |
夏万峰;;谈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协调发展[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
18 |
彭珍;李雷;;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协调发展之探讨[J];成才之路;2011年04期 |
19 |
何艳君;欧新权;;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协调发展的理论研究[J];百色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
20 |
于莹莹;;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发展[J];商品与质量;2010年S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