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保守思想的一个特殊典型
【摘要】: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民族苦难与血泪交织的历史;中国近代的社会是一个大变动和转型的社会。在这一社会和历史过程中,传统的知识分子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剧,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也在加强,结果是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受挫。知识分子们逐渐感觉到两种异质文化之间的差别,使他们在困惑的同时,不停地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答案。然而,特殊的历史和地理条件塑造了他们特殊的心态——文化优越感。这种心态对中西文化的融合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其中一部分传统知识分子,在如何对待西方文化时,呈现出一种痛苦与矛盾的状态。
本论文所要研究的历史人物刘锡鸿就是其中一个。刘锡鸿是中国近代史上首位驻外副使,同时也是首位驻德公使。作为清政府第一次正式派出的早期驻外使节,他走出了国门,来到了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亲身经历和感受了两种不同的制度和文明,其感受是直接的、有代表性的。在某种程度上讲,这种感受所带来的思想变化折射出中西文化碰撞下传统知识分子的共性。但作为个体,他的这种经历使他具有了一定的特殊性和典型性。本文力图从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揭示他保守思想的这种特征。
一、以一些具体事例为中心,比较刘锡鸿自身的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来揭示刘锡鸿这种思想变化所具有的矛盾性和普遍性。这主要体现在本论文的第一部分——刘锡鸿保守思想的嬗变轨迹。
二、以一些具体事例为中心,比较刘锡鸿与同处一时代背景中其他历史人物思想上的差别,突出刘锡鸿保守思想所具有的特殊性和典型性。这些历史人物,有未出国门的封建官僚士大夫,如倭仁;有走出国门同为早期驻外使节的郭嵩焘、曾纪泽等。这部分内容主要在本论文的第二部分——比较视角下的阐释。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没有一个人的思想是永远不变的,不同的
WP=4
人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想法,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其思想也会发生变化,所以“我们也就没有理由把他们的思想硬装进一个固定的范畴中”,因为我们根本无法找到合适的标准。因此本论文所谈到的保守和开放都是相对而言,并不意味着他们在思想上的完全对立,这是一个需要明确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