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有机胺——多金属氧酸盐超分子组装体的合成、表征和性质研究

韩占刚  
【摘要】:本论文以有机胺分子为有机组分和经典多酸阴离子为无机组分,利用水热反应合成和表征了一系列具有多种分子间作用力共存的多金属氧酸盐超分子组装体,并对它们物理化学性质如热稳定性、氧化还原电化学性质等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联吡啶类有 机 分 子 4-(pyridin-2-yl)pyridine (bpy) 、 4-(5-chloropyridin-2-yl)pyridine (cbpy) 、4-(5-phenylpyridin-2-yl)pyridine (ppy)、4-(5-(4-bromophenyl)pyridin-2-yl)- pyridine (bppy)都具有共轭的芳香环体系,是很好的 π 电子供体,可与能接受电子的多酸阴离子形成超分子化合物。化合物的分子式为: (bpy)_4H_6[SiMo_(12)O_(40)] (1)、(ppy)_4H_6[SiMo_(12)O_(40)] (2)、(ppy)_4H_6[SiW_(12)O_(40)]·2H_2O (3)、 (ppy)_4H_5[PMo_(12_O_(40)]·1.25H_2O (4)、(ppy)_8H_3[PW_(12)O_40]·2H_2O (5)、 (ppy)_4H[PMo_(12)(VO)O_(40)] (6)、(cbpy)_3H_3[PMo_(12)O_(40)]·2.2H_2O (7)、 (bppy)_4H_5[PMo_(12)O_(40)]·3H_2O (8)、(bppy)_4H_6[SiW_(12)O_(40)]·3H_2O (9)、 (bppy)_(10)H_5[PW_(12)O_(40)]·5H_2O (10)、(cbpy)(bppy)_2H_5[PMo_(12)O_(40)]·H_2O (11)、 (ppy)_5H_5[PW_(11)O_(39)Co(ppy)]·2H_2O (12)、 {[Ag_2(bppy)_3][Ag(bppy)_2][Ag(bppy)]_2PW_(11)Co(bppy)O_(39)}·2H_2O (13)、 (bppy)_7H_6[P2W_(18)O_(62)]·3.5H_2O (14)、(bppy)_4H_4[Mo_8O_(26)] (15)、 (NH_4)[Cu(en)_2][Na(en)Cu(en)_2(H_2O)(Mo_7O_(24))]·4H_2O (16) 由于线性共轭联吡啶类有机分子一般呈平面状,而经典多酸阴离子一般为非平面结构,所以生成的晶体,多是对称性不高的单斜或三斜等晶系。15 个此类化合物的单晶结构分析显示,有 11 个单晶结构为三斜晶系(空间群:P-1),4 个为单斜晶系(空间群:2 个 P2(1)/c;2 个 C2/c)。在这些超分子组装体中,多种分子间作用力共同驱使了整个分子的组装:大多数有机分子利用相互间 π-π 作用形成有规律的堆积;在具有无机 Keggin 结构阴离子超分子组装体中,无机阴离子簇间依靠分子间作用力形成了 1D链、1D 双链、2D 平面、2D “波浪”形层状结构。 化合物 1-6 为分子间氢键和 π-π 堆积等非共价键作用力共存的超分子组装体。化合物 1 中,有机分子 bpy 形成的超分子螺旋链式结构,上下穿插于 2D 的无机阴离子平面,构成了一个致密的“垫子”型杂化化合物;化合物 2 为 Keggin 结构阴离子无机层和 ppy 分子有机层交替排列的超分子组装体;化合物 4-6 展示了有机双帽式 Keggin结构。化合物 6 中,阴离子[PMo_(12)(VO)O_(40)]-为单无机{V=O}帽式 Keggin 结构,因而无机和有机帽式结构同时存在于一个化合物中。 利用卤化的有机基团 5-氯-2,4-联吡啶(cbpy)和 5-溴苯-2,4-联吡啶(bppy),合成了5个分子间氢键、卤键和芳环堆积作用共存的Keggin结构多酸的超分子化合物7-11。首次把 C-X…O (X = Cl、Br)合成子引入到多酸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中。结果证明,卤键作用对晶体的结构有着一定的影响。化合物 11 为一包含 cbpy 和 bppy 两种有机分子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郭俊芳;鄢国平;郑华明;;Sm(HTH)_3Phen在改性MCM-41中的组装及发光性质[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2 韦斐;吴也凡;罗凌虹;石纪军;程亮;苗立峰;;花状NiO纳米片自组装体的制备与表征[J];硅酸盐学报;2009年12期
3 胡力玫,熊清,蒋兴荣,李志良;超分子与纯分子连接性指数的研究与应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4 王庆华,翁文,郭国聪;[Hg(C_5H_4S_5)I_2]_2的合成与晶体结构(C_5H_4S_5=4,5-亚乙基二硫杂-1,3-二硫杂-2-硫酮)[J];结构化学;2004年08期
5 刘海洋,胡希,明应晓,刘义,黄锦汪,计亮年;金属卟啉配合物超分子自组装[J];无机化学学报;1998年04期
6 高恩庆,唐金魁,冷雪冰,廖代正,姜宗慧,阎世平;三维氢键超分子化合物[H_3cth][Fe(CN)_6]·3H_2O的合成与结构[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0年05期
7 郭树荣,由万胜,王恩波,刘景华,黄如丹;甘氨酸的杂多酸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J];分子科学学报;2000年01期
8 陈强,谭民裕,刘伟生;超分子中分子间弱相互作用力的研究方法概述[J];化学通报;2001年04期
9 夏可,侯廷军,徐筱杰,沈兴海;DPH-环糊精纳米管状聚集体的计算机模拟[J];物理化学学报;2004年01期
10 栾国有;王明辉;王恩波;;锰支撑磷钼多金属氧酸盐的水热合成及晶体结构[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11 蔡国强 ,金富强;小分子集团间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S1期
12 杨浩;联吡啶型化合物的分子自组装[J];南都学坛;1996年03期
13 张有明,魏太保;氯化环戊二烯三羰基钼(钨)与β-环糊精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和表征[J];无机化学学报;2002年09期
14 解孝林;两岸三地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态学术研讨会简报[J];功能高分子学报;2002年04期
15 李纲,李金鹏,王翠红,李林科,侯红卫;三维超分子配合物[Co(hmt)_2(SCN)_2(H_2O)_2][Co(SCN)_2(H_2O)_4](H_2O)_2的磁性质(英文)[J];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2002年03期
16 赵朴素,卑凤利,杨绪杰,汪信,陆路德,建方方,汪庆祥;新型异三聚体超分子的密度泛函计算及其晶体结构、热性能研究[J];化学学报;2004年14期
17 王贤文;陈振锋;梁宏;;二水合4,4′-偶氮二苯甲酸的晶体结构(英文)[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18 曾铭;李树伟;邓嘉利;李小燕;赵可清;;槲皮素的共振光散射光谱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6年02期
19 马东升;侯艳君;孙志忠;;4,4'一二羟基偶氮苯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7年04期
20 张恒强;李锦州;张永;张丹;;一维链状酰基吡唑啉酮配合物Zn(C_(26)H_(15)N_3O_2Cl)_2的合成、晶体结构及热稳定性[J];无机化学学报;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锟;郭东升;刘育;;双杯[5]芳烃与富勒烯线性组装体的构筑[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超分子组装与软物质材料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2 傅海;孟靖昕;陈维林;陈宝旺;梁畅;王恩波;;基于Wells-Dawson型多阴离子构筑的超分子化合物[A];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的新发展——当前学科交叉的一个重要桥梁——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五届大环化学暨第七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孟靖昕;张志明;陈维林;傅海;王恩波;;一种新型的基于Preyssler多阴离子和锌络合物片段的超分子骨架[A];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的新发展——当前学科交叉的一个重要桥梁——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五届大环化学暨第七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于澍燕;;超分子配位化学:金属-金属成键引导的自组装[A];2011年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沈兴海;徐同宽;高宏成;;超分子纳米结构——轮烷的设计与合成[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1年
6 刘静欣;陶朱;薛赛凤;祝黔江;胡茂林;肖洪平;;五元瓜环键合Cu~(2+)形成的超分子加合物结构[A];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研究进展——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二届大环第四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7 邹建平;郭国聪;;[Hg_6Sb_4](InBr_6)Br:一种新的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光学性质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8 刘利彬;李天铎;Myongsoo Lee;;非手性两亲性分子到手性组装体的转变[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9 梁伟;王静;汪怡广;;纳米组装体的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A];第十一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暨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摘要集[C];2009年
10 陈铃;黎学明;;直接法合成一种Cryptophane类化合物及其荧光特性研究[A];有机合成创新—产业化的新动力——中国化学会全国第三届有机合成化学与过程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占刚;有机胺——多金属氧酸盐超分子组装体的合成、表征和性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李霞;两亲无规药物聚合物合成及其靶向胶束组装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3 周彬;介孔材料MCM-41组装体的光学性能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4 张立;纳米组装体的可控制备及其在细胞成像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5 陶呈安;基于胶体组装体的光利用效率增强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6 李钦;中药超分子技术研究[D];辽宁中医学院;2005年
7 甄淑君;无机纳米材料组装体的制备及其在生化分析中的应用[D];西南大学;2011年
8 曲江英;化学气相沉积法可控制备碳纳米管组装体[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9 李振宇;纤维基纳米材料结构的控制与组装[D];吉林大学;2007年
10 许长谭;超分子二聚物中的EPR及量子自旋动力学[D];山西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志学;透明质酸包封的非病毒基因微载体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朱宇轩;基于聚合物/药物多重相互作用的高效纳米传输系统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1年
3 郭薇;纳米组装体的制备及其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4 余丽丽;药物/环糊精超分子体的制备及表征[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吴涛;含膦、氮杂环的Cu~I/Au~I配位超分子的合成、表征及其光谱性质研究[D];汕头大学;2003年
6 杨利民;超分子自组装模板辅助的梯形聚硅氧烷的合成[D];北京化工大学;2004年
7 曹亚锋;带可组装基团的苝酰亚胺在酸性介质中的组装[D];浙江大学;2006年
8 谭瑞康;多酸类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罗艳;间杯芳烃为超分子构造块—自组装超分子聚集体单晶结构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胡岩;过渡金属与多酸建筑块构筑的无机有机杂化化合物的合成和性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文;超分子电子学[N];北京科技报;2002年
2 方益波危玮;超分子自动组装技术有助生产高选择性靶向药物[N];医药经济报;2007年
3 杨钊良 记者 吴鹤年;我国超分子配位聚合物研究进入国际前沿[N];科技日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曹红涛;见“微”知著[N];人民日报;2006年
5 王展;秋天保健重在“养”[N];中国食品报;2009年
6 记者 张孟军;用“打印机”打印基因芯片[N];科技日报;2005年
7 王展;秋季养生以“养”为主[N];大众卫生报;2009年
8 健康时报记者 王志胜;秋冬食补要“少辛多酸”[N];健康时报;2007年
9 记者 程曦;师道传承 探索化学真谛[N];新清华;2008年
10 本报通讯员 程曦 记者 丰捷;科学因碰撞而进步[N];光明日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