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中部城市组群功能关系优化研究
【摘要】:由于时空差异,在我国广袤的地理空间中存在着各种层次不等、水平相异、类似城市群的地域形态,这些地域形态的界定在内涵及外延上往往出现重复和交叉,导致诸多概念使用上的分歧,尤其是城市组群和城市群概念的混淆。在内容上,目前城市群的研究焦点聚集在发育相对成熟的地域,而对处于过渡发展阶段或有发展趋势的地域缺乏关注。当前的宏观背景又面临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重任,作为老工业基地的主要载体——城市组群的结构和功能优化显得尤为必要 。基于此,本文在界定城市组群概念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和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吉中城市组群这一具体地域的功能优化问题进行了探讨。
第一部分,在归纳城市组群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明确界定了城市组群的概念,并对城市群、城镇密集区、都市区、都市连绵区、大都市带、城市带等相关概念进行了深入的辨析,同时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区域——吉林中部城市组群的地域范围。
第二部分,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梳理,总结出当前的研究动态及本文的研究价值,并立足城市组群发展演化论及协调整合论两大理论板块,简述相关理论,为吉中城市组群的研究思路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撑。
第三部分,从吉中城市组群的形成演化入手,对城市组群的现状联系、进一步发展的优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挑战进行了分析。论文认为,吉中城市组群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其发展过程同吉林省老工业基地建设存在极深的历史渊源,国家的体制和政策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组群内部城市间均衡度在逐年下降,区位商及城市流强度区内差异明显,功能整合度较低,并指出吉中城市组群功能不整合与吉林老工业基地机能衰退的关联特性。
第四部分,基于前文的分析以及对吉中城市组群功能优化必要性的论证,以扬长避短为原则,探讨了吉中城市组群功能整合的途径及协调框架,重点论述了吉中城市组群功能整合途径中的共生及整合模式、类型关系以及组织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