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文化审视

陈晓慧  
【摘要】: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立场,以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关系为视角,兼容了多种文化学说与传播学理论、媒介理论,对信息化教育这一崭新的教育实践系统工程进行了全方位的审视,系统揭示教育信息化文化实践的各个方面的表现及影响,对教育信息化研究首次实现了文化学定义上的探讨。 教育信息化即是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又是信息时代教育改革的必然成果,作为一个崭新的教育文化实践,它包含的意义是什么,影响是什么,表现在哪里,与其它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本论文从文化学意义上进行了全面的探讨。 论文共分为八章。 导言部分详细地介绍了本论文选题的定义,说出了关于文化、教育文化、教育与文化之间关系等几个必要的解释。 第一章:通过对教育信息化与当代教育变革的关系出发,系统介绍了信息与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信息技术对当代教育改革的影响、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界定以及世界各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给出了完整的教育信息化概述。 第二章:通过对20世纪文化思潮进行回顾,提供了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文化碰撞问题,进而进一步指出了教育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功能。这些文化的某些方面在信息化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有着不同程度和范围的表现。 第三章:网络及网络社会,作为信息时代的文化特征之一,对当前教育起着重要影响。它所提供的文化范式是人们关注的重要课题,它应用到教育中之间产生了网络教育这一新的教育形式,这种新的教育形式也是一种新的教育文化实践,它所产生的教育影响,特别是教师角色问题应为本章讨论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实践活动,文化传播的形式和效果是必须要面对的。本章从文化传播的意义、历史、媒介与文化学、信息时代的媒介文化及其网络传播模式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从而揭示教育信息化与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信息化课程文化是信息环境下教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传播的内容及文化实践过程。在信息化教育文化实践中课程的意义及基本精神,信息化课程的价值取向以及课程表现形式是本章的基本论述内容。 第六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化课程文化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教育信息化开展的关键领域。本章从教育整合理论出发,揭示了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目标、意义。提供了若干课程整合模式,揭示了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各育的关系。 第七章:人际交往,是人们文化实践的主要活动方式之一。因此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人际交往特征及影响是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本章从交往过程与文化传播、交往方式与教育文化、信息化教育中的交往活动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第八章:由于本论文中对文化进行了广义的界定,因此教育文化中既包含了物质要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白淑英;;网络文化研究的哲学观问题[J];哲学研究;2010年08期
2 张坤;;近十年国内外网络文化研究比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黄蜺;金栋昌;;建设和谐网络文化的逻辑思维[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李丹;;略论网络文化内涵的演变与衍生[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5 武超群;;网络“客文化”传播与公共领域的重构[J];现代视听;2010年10期
6 陶鹏;;论社会主义网络文化自觉的提升途径[J];长春大学学报;2014年05期
7 徐翔;;城市网络传播及其文化软实力构建[J];重庆社会科学;2012年04期
8 蔡鹏举;李国英;;后现代视野中微博文化现象的解析[J];新闻传播;2012年10期
9 耿有三;;大众文化 网络文化:图书馆应理性审视的新的文化境遇[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6年03期
10 郝婧;;视觉文化的批判逻辑——从阿多诺、本雅明说起[J];青春岁月;2012年16期
11 魏丽华;刘东明;张梅;;图书馆是构建和谐社会文化的阵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年26期
12 戴茂堂;文化范式的超越性──评朱光烈的文化研究[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13 倪丽娟;楚玲菲;;档案文化范式变迁机理及其规律解析[J];档案学研究;2014年04期
14 杨蔚;;近百年来社会文化影响下的报刊语言变迁[J];学术研究;2012年01期
15 赵泓;肖雪龙;;成人绘本流行的文化心理探析[J];出版科学;2009年06期
16 刘纳;;论《中国好声音》的文化性[J];电子世界;2013年18期
17 付敏;;视觉文化在现代科技发展下的新趋势[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8年02期
18 郭红;;论视觉文化的传播及其影响[J];新闻界;2011年04期
19 宋妍;;精英文化的大众化之路[J];现代视听;2007年08期
20 潘天波;;论传媒的文化构型力及其知识状态[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宋生贵;;发现优势 坚持创新 走向超越——再论民族艺术审美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展示[A];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2009年
2 ;视觉转向的文化症候[A];第三届华中地区新闻与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获奖论文[C];2012年
3 白华;;全球化与文化求异语境下全球媒介的互动共生[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4 袁潇;风笑天;;改革开放30年我国青年流行文化与价值观的变迁[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发展研究报告——第四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8)[C];2008年
5 金吾伦;;创新文化范式的建设重在组织学习[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6 姜美玲;;从文化发展的视角看改革开放[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姜华;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D];黑龙江大学;2004年
2 贾明;现代性语境中的大众文化[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3 陈晓慧;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文化审视[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孙泽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5 黄德先;文化途径翻译研究:争议与回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杨斌;消费文化与中国20世纪90年代美术[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7 傅守祥;欢乐诗学: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想像[D];浙江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莹莹;网络文化的权力关系及其运作[D];吉林大学;2011年
2 闫勇;网络文化的勃兴与嬗变[D];郑州大学;2002年
3 李华;我国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话语体系重构[D];河南师范大学;2013年
4 叶俊松;大众文化视阈下娱乐偶像的颠覆与解构[D];湖北大学;2014年
5 周广申;大众文化的审美特性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6 孙璐璐;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7 范颖;社会文化的网络解构及其意义[D];吉林大学;2005年
8 余文娟;主体文化自觉:校园网文化建设范式[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9 张蕊;霍尔的大众文化理论研究[D];山西大学;2013年
10 陆寓丰;街舞—大众文化无声的言说[D];南京大学;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志钧 吕园园;经典重读和文化消费的双重取向[N];文艺报;2009年
2 向勇 欧阳天;网络文化的辩证思维[N];中华读书报;2011年
3 淮海工学院 尹德树;西学东渐与中国文化自觉[N];光明日报;2012年
4 向昆 奚建武;网络时代与网络的社会文化价值[N];文汇报;2001年
5 李悦春;我们处于文化传播时代[N];云南日报;2003年
6 ;网络文化[N];河南日报;2002年
7 马美莉;建设和谐文化要重视提高三种能力[N];台州日报;2007年
8 孟威;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互动共生[N];中华新闻报;2007年
9 高琪;徐国源:为“大众文化”编制定位地图[N];苏州日报;2012年
10 艾斐;以中国文化范式讲好中国故事[N];中国文化报;201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