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量子微腔中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动力学分析

王金芳  
【摘要】:近来随着原子光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利用超小尺度量子微腔中的电磁场来控制原子的动力学行为。自1985年S.chu小组首次在实验上实现激光冷却原子以来,关于激光冷却原子和囚禁原子的实验研究和理论探讨成为物理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而1995年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实现更是掀起了研究BEC及其应用的新热潮. 保证激光冷却原子的持续稳定是实验中的根本问题,而利用腔体激光冷却原子是实验的常用方法。从理论上分析量子微腔中原子的时间演化,将为人工控制原子行为提供理论依据。 基于此目的本论文建立了单模光场与考虑到质心运动的二能级冷原子相互作用模型并给出了精确的解析解,讨论了能量和动量在光子与二能级冷原子之间的迁移过程,给出Dressed态下能量和动量转移量随时间t变化公式.分析了质心运动的多普勒效应和光子反弹对超冷原子演化动力学的影响. 本论文应用原子与激光场相互作用的量子理论研究了量子微腔中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动力学.本论文建立了量子微腔中激光场与冷原子相互作用模型,并应用在海森堡表象(Heisenberg)求解薛定锷表象中波函数的一般方法分析了量子微腔中两能级玻色子原子与单模腔场及多模腔场相互作用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过程的动力学问题。给出了微腔中原子在BEC状态下的波函数;并分析了微腔中决定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稳定性因素及量子跃迁的选择定则。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付军贤,李义民,陈徐宗,杨东海,王义遒;磁光阱特性及冷原子集合行为的实验研究[J];量子光学学报;1998年03期
2 ;冷原子中的慢光[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1999年07期
3 张寒琦,马立斌,金钦汉;硒、碲的汞冷原子吸收法间接测定[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1986年03期
4 詹明生;冷原子物理[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2年06期
5 孙龄高,陈凯;冷原子吸收法测定铜、铅和锌的精矿中的汞[J];岩矿测试;1997年02期
6 纪宪明,印建平;实现冷原子或冷分子囚禁的可控制光学双阱及其光学晶格[J];量子光学学报;2004年S1期
7 王育竹;徐震;;激光冷却及其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J];物理学进展;2005年04期
8 张鹏飞;许忻平;张海潮;周善钰;王育竹;;紫外光诱导原子脱附技术在单腔磁阱装载中的应用[J];物理学报;2007年06期
9 潜琬英,顾郁翘;提高冷原子荧光法测定海水中汞的灵敏度的一种途径[J];海洋通报;1984年01期
10 任松;冷原子荧光法测定近海沉积物中汞含量的不确定度探讨[J];海洋科学;2004年11期
11 李光炬;;激光冷却[J];大自然探索;1990年03期
12 王育竹;科学研究的核心是创新──关于中国诺贝尔奖的思考[J];世界科学;2000年12期
13 赵博,陈增兵;转动冷原子研究的前沿介绍[J];物理;2005年04期
14 王育竹;利用光频移效应实现激光冷却气体原子[J];中国激光;1981年02期
15 宋国玺,曹桢,姜丽民,李国华;冷原子吸收法测定出口锌精矿中的汞[J];甘肃科技;1997年03期
16 付军贤,李义民,陈徐宗,杨东海,王义遒;一种测量磁光阱中冷原子密度和温度的新方法[J];光学学报;2001年04期
17 罗有华,黄整,王育竹;冷原子在静电势阱中的量子力学效应[J];物理学报;2002年08期
18 张刚,胡必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2001年诺贝尔物理奖评介[J];安康师专学报;2002年02期
19 武海斌,姚景芹,常宏,马杰,王波,王海;一种简易的激光冷却和俘获~(87)Rb原子的实验系统[J];量子光学学报;2005年02期
20 李宏育;水中痕量汞的冷原子吸收光谱分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成华东;张文卓;马红玉;王育竹;刘亮;;积分球激光冷却铷原子的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王振霞;印建平;;激光冷却分子跃迁参数的理论计算[A];第十五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报告摘要集[C];2012年
3 徐信业;王文丽;蒋海灵;李国辉;周庆红;陈林芳;叶捷;周志红;蔡寅;唐海瑶;周敏;;镱原子的激光多级冷却[A];2009全国时间频率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李代军;刘夏姬;黄湖;李师群;;原子磁导引[A];第四届全国光学前沿问题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1999年
5 王军民;张天才;杨炜东;刘海峰;谢常德;彭墀;;采用磁光阱技术直接在超高真空铯原子汽室中实现铯原子的激光冷却与俘获[A];第八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论文摘要选[C];1998年
6 汶伟强;马新文;张大成;钱东斌;徐瑚珊;;CSRe上激光冷却高电荷态离子束的实验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张宝武;马艳;李同保;;预准直狭缝对铬原子束一维横向多普勒激光冷却准直效果的影响[A];2009年先进光学技术及其应用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8 颜辉;杨国卿;石涛;王谨;詹明生;;芯片上冷原子的操控[A];第十五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王军民;闫树斌;耿涛;张天才;彭堃墀;;铯原子双磁光阱中冷原子的输运:从推载到导引(特邀)[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王军民;闫树斌;耿涛;李刚;张玉驰;张天才;彭堃墀;;铯原子双磁光阱中冷原子的输运:从推载到导引[A];第十二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力;量子微腔中冷原子动力学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5年
2 刘利伟;量子微腔中三能级原子腔冷却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江晓;冷原子量子存储中的激光稳频与锁相技术[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4 王彦华;铯原子相干光谱及铯原子在磁光阱和三维近共振光学晶格中的装载与俘获[D];山西大学;2007年
5 贾佑华;掺杂Yb~(3+):ZBLAN玻璃材料的激光冷却[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舒华林;Paul阱中单个~(40)Ca~+囚禁和激光冷却的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06年
7 陆小松;基于冷原子系综的非经典关联光子源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8 李国辉;应用于光钟的镱原子激光冷却和囚禁的理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崔淬砺;Tripod型冷原子系统中多重暗态、弱光传播和双光子带隙的相干控制[D];吉林大学;2010年
10 熊德智;~(87)Rb和~(40)K玻色费米量子简并混合气体在磁阱和光阱中的操控[D];山西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金芳;量子微腔中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动力学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朱中华;代数动力学方法研究量子微腔中的激光冷却[D];兰州大学;2010年
3 焦晓光;刀口法测量铬原子光刻中激光冷却温度[D];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2011年
4 王奎龙;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过程控制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5 王强;锶原子的激光冷却和囚禁[D];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2010年
6 王靖斌;锶光钟磁场的分析、制作与控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家授时中心);2011年
7 王心亮;用于~(87)Sr冷原子光晶格钟原子冷却装置的塞曼减速器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8 校金涛;多能级原子系统中EIT效应及原子冷却的实验研究[D];山西大学;2008年
9 马杰;原子冷却及量子相干导致的双光子吸收的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10 李安玲;超冷里德伯原子场电离光谱及其向等离子体的演化[D];山西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广菁;冷原子源自爱因斯坦预言[N];大众科技报;2008年
2 实习记者 陈卓琬;杨振宁学术报告会聚焦冷原子前沿[N];新清华;2010年
3 吴长锋;扫除量子通信的一大“绊脚石”[N];科技日报;2008年
4 记者 代群;中国刷新冷原子量子存储世界纪录[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5 立冬;我国研制成铯原子喷泉钟[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6年
6 吴长锋;我首次实现光子比特与原子比特间的量子隐形传态[N];科技日报;2008年
7 记者 许琦敏;光刻线圈“定身”冷原子[N];文汇报;2008年
8 记者  张筱欣 通讯员  卢敬叁;时间频率基准600万年不差1秒[N];中国国门时报;2007年
9 徐海红;测定环境中汞、砷的原子荧光新技术[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5年
10 原国锋;600万年不差1秒[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