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与思维的角度研究汉英翻译中的语篇连贯问题
【摘要】:
本论文旨在结合有关语篇语言学和语篇连贯的理论研究,揭示语篇连贯在翻译中的重要意义,进而从文化与思维的角度探讨在汉译英的译文中构建篇章连贯的策略,并倡议译者在语篇翻译实践中可将连贯作为一个翻译标准。
翻译,连贯与篇章构成了语篇翻译中三位一体的关系。以篇章为基础的翻译的目的其实就是要为译语读者提供连贯的译文。作为译者,除了考虑影响译文连贯的语篇内部因素之外,还应分析语篇之外的影响因素,并采取适当的策略,在译文中构建连贯,从而实现原文语篇和译文语篇在语篇功能上的对等。
翻译涉及的不仅仅是两种语言,同时也涉及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也就是说,翻译是一种跨文化活动。既然这样,由于翻译者本人与原文作者来自同一种语言和文化,在原文中无须解释的文化信息,在译文中必须加以补偿,否则来自另一种语言和文化的译语读者将无法连贯地理解译文,这样也就失去了翻译的意义。由于中西思维模式上存在着差异,致使译语读者对译文的理解往往也不同于原语读者对原文的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的区别往往是许多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容易忽视或力不从心的地方。基于此,作为一个严格的翻译者,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深入研究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努力为译语读者提供一个连贯而又准确的译文。作者还通过对语篇翻译实践的具体分析,分别从文化与思维的视角,对能够使译文与原文在语篇的功能上保持对等的几种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
论文还通过对有代表性的翻译标准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在译语文中构建连贯之理论的意义及其实用价值,通过比较作者得出结论,译者可以将连贯作为翻译的一个参考标准。论文于最后提出:对于不同类型的语篇,应以不同的标准来要求,没有任何一种标准可以适用于所有语篇。同时,作为翻译的标准,其本身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这样才可能具有充分的实用价值。无论一个译者在翻译中使用什么样的标准,翻译的最终目的始终是要为读者提供一个能够使其理解顺利的连贯的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