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论》中贤良与文学思想主张之差异
【摘要】:
本文以传世文献、简牍资料和现有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对《盐铁论》中贤良和文学的思想倾向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深入分析和探讨了贤良与文学在思想主张上的差异、以及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
首先,探讨了盐铁会议召开的社会背景。通过对贤良和文学的解释,在概念上确定了两者的选举有着各自不同的来源。对于会议召开的社会背景,作者认为在汉昭帝继位初期,政治上存在着以桑弘羊和霍光为代表的政治派别,他们不仅政治观点不同,而且互相争权夺利;经济上,盐铁官营的弊端也逐渐显露,随着大规模战争的结束,这些政策是否还有必要继续实行,就成了统治阶级中争论的焦点。
其次,作者探讨了贤良与文学思想差异的具体表现:即先利后义与“勿示以利”;“禁强暴”与“假法已成教”;盐铁官营与均输平准;奢侈与社会分配;匈奴问题。分析了贤良与文学对这些问题的不同看法和不同的解决途径。
最后,作者探讨了产生其思想认识差异的原因。作者认为主要有四方面:来自地区不同;选举的主要对象不同;社会经历不同;思想因素。作者通过出身、文化背景、经历的不同。认为贤良多为有一定从政经验的现任或因故去职的官吏,务实性强;文学主要来自于平民身份的知识分子,远离都市,思想闭塞、迂腐。
此外,作者还对贤良与文学的观点进行了简要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