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选择与顺应

宋志平  
【摘要】: 耶夫·维索尔伦语用综观顺应论从认知、社会、文化的整体视角解释语言的使用,提出使用语言即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适应交际需要而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相对于英美传统语用学的“语用分相说”,语用综观论试图为语用学研究提供一个连贯统一的理论框架。 本文从语用综观论视角出发,依据综观视角下的语用顺应理论,对翻译过程及相关焦点问题进行了研究,旨在通过探讨翻译过程中译者做出的各种选择顺应活动,描写并解释翻译过程中译者与语境选择顺应的关系,从新的视角认识各种翻译现象,并试图建立以语用综观顺应论为基础的翻译选择顺应模式。 第一章综述了翻译研究所呈现出的明显发展趋势,即从规定性研究逐渐向描写性和解释性研究转向,从跨学科向多学科与多视角转向。本文认为维索尔伦所提出的语用综观理论框架对重新审视翻译过程及其翻译研究中的基本问题,提供了一个极为有益的视角,对于建构更有描写力和解释力的翻译研究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第二章回顾了近二三十年来“分相论”语用学的发展及其在翻译研究中的指导与应用,指出这种对语用与翻译关系的探讨,多是从某一语用因素出发研究其对翻译的影响,难以构成一个连贯统一的翻译理论模式。翻译学要想成为一门真正的学科,必须探求建立一种新的理论框架,使诸多翻译问题在这个框架内都得到比较满意的解释。语用综观论的视角对翻译研究有望提供更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第三章首先指出翻译过程研究关乎到如何认识翻译的本质问题,然后分析了以往翻译过程研究的主要模式及其局限,并根据语用综观顺应论,提出翻译就是译者在不同意识程度作用下不断做出的跨语言转换活动的动态选择过程。它包括四个方面:翻译过程语境相关成分的选择与顺应,翻译过程语言结构成分的选择与顺应,翻译过程选择与顺应的动态特性,以及翻译过程选择与顺应的意识突显度。 第四章探讨译者语篇语境对选择顺应的制约。如果把翻译过程看作由原语语篇向译语语篇的转换过程,翻译过程的选择所要顺应的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语境,而是译者语篇语境,这一新概念将语篇语境和翻译语境有机结合起来,并植入了译者语境视野,以选择顺应为主线,构成了应用综观顺应论研究翻译过程的基本框架。这一框架不仅重新组合了各种语境因素,而且揭示了翻译的双重语境化过程中翻译与语篇的互动关系,也为描写解释与翻译选择过程相关的基本问题提供了思路。 第五章借鉴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尝试引入了“有声思维数据分析法”和“选择网络分析法”,首次从选择顺应的角度探讨了这两种方法应用于本研究中的可行性,并提出翻译选择过程具有非线性、复杂性、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等特征。 第六章讨论了翻译选择顺应论所涉及的几个焦点问题。(1)指出译者选择哪一种翻译策略和原则,受到译者和译文读者的语境视野制约,因而译者通常在认知、社交、物理世界三方面做出顺应。同时认为由于语境的动态生成特性,翻译策略和原则的选择呈现动态顺应性。(2)鉴于译者意识突显程度不同,优化的翻译策略原则只能是相对的,而正确理解最小最大原则才会提高选择顺应理论的解释能力。(3)“翻译常态”是描写译学的核心概念,被认为是决定翻译选择的最主要因素。通过与顺应论中的“社会心智”相比较,指出可以将这一概念合理地纳入翻译选择顺应框架中。(4)借助综观论的语境视野概念,首次阐明了译者的焦点地位,并以此为依据解释了译者选择过程中的顺应性叛逆现象。(5)讨论了翻译选择顺应模式对翻译教学的启示:以过程为导向,强化翻译语篇语境意识,提高学习者以选择为特征的翻译能力。 第七章余论部分再次阐述了引入综观视角对于建立连贯统一的翻译研究框架的特殊价值,并明确指出不可将翻译选择理想化,译者必须正视选择过程所伴随的潜在风险或不完备性,每一项选择都有可协商性,这是完整理解翻译选择顺应模式的重要前提。此外,论文尝试提出了翻译选择顺应模式所引发的一些相关课题思考,并展望了这一翻译研究模式的发展前景。 本文的贡献体现在:其一,首次在语用综观顺应论框架内系统论证了翻译活动的选择顺应过程。其二,尝试移植了研究译者选择行为的两种实证方法,明确阐述了翻译选择的性质。其三,对语用综观论的语境概念加以扩展,构建了以译者为视野焦点的翻译语篇语境框架。其四,在翻译选择顺应理论模式指导下,探讨了这一模式对革新翻译教学理念及方法的指导意义。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汉定;论翻译悖论之统一[J];南昌高专学报;2005年04期
2 刘红梅;;论文学人物形象的语用等值翻译[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 管晶;浅论翻译与文化发展的互动关系[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18期
4 陈伟;;基于平行语料库的翻译研究述评[J];理论月刊;2009年05期
5 黄玲;;简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多重身份[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 徐国柱;;翻译:意识形态的建构、解构、重建与解读[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刘鸿飞;贺菁;;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方法[J];英语沙龙(实战版);2007年05期
8 董务刚;;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马志刚;;翻译研究的语用学视角——评介《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10 刘卫东;;翻译伦理的回归与重构[J];中国外语;2008年06期
11 王健,周玉梅;医学英语的语用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5年03期
12 张小华;;对翻译过程的研究与思考[J];青海师专学报;2008年06期
13 占赢;;论翻译过程中创造性叛逆的必然性[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0年04期
14 宋志平;翻译:选择与顺应——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4年02期
15 刘爱萍;李树民;;论翻译中的顺应性[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12期
16 易灼隆;肖友娥;;从“关联——顺应”理论谈商业广告翻译过程[J];成功(教育);2009年12期
17 秦小红;;英汉成语互译过程中的语用失误和相应策略[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18 马利;;Verschueren语言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19 仝亚辉;;马丁·布伯的“之间”概念与文学翻译对话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20 宫钦言;徐秀梅;;翻译文化交流说批评[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鲍德旺;杨士超;;关联理论与语用翻译关系之解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2 侯林平;;我国近十年来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回顾与反思[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傅惠生;;《翻译学导论》框架思考与设计[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刘娜;;权力话语对译本的影响——《简·爱》译本的个案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董务刚;;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李明;;操纵与翻译策略之选择——《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张柏兰;;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及其限度[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8年翻译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汇编[C];2008年
8 原庆荣;;商务英语的跨文化语用翻译策略[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9 周黎;;析交际功能派翻译理论中的文化观[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张丽芳;;论译者的主体性-从阐释学角度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志平;选择与顺应[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滕梅;1919年以来的中国翻译政策问题初探[D];复旦大学;2008年
3 汤(竹君);中国翻译与翻译研究现状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冯晓黎;帛书本《老子》四英译本的三维审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刘雅峰;译者的适应与选择:外宣翻译过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黄杨英;关联翻译理论与幽默讽刺文本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杨雪;多元调和:张爱玲翻译作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8 张慧琴;高健翻译协调理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9 李占喜;翻译过程的关联—顺应研究—文化意象处理举隅[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10 沈炜艳;从衣饰到神采[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骆桦;从语用修辞角度看中国特色政治用语的翻译[D];广西大学;2007年
2 张媛;对于语用翻译和美学翻译的整合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3 商益措;从比较文学角度试论翻译得失问题[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4 李成静;意识形态对李清照词译介的制控[D];中南大学;2008年
5 杨勇;基于关联理论的文化翻译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6 王西;认知语用学理论在公示语汉英翻译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8年
7 康晓芸;关联理论在科技英语翻译过程中的应用[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8年
8 周亚楠;互文性在汉英翻译中的实现[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9 于海岩;关联与操纵:翻译过程的认知与交际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10 晏飒绮;顺应论视角下的中文旅游文本英译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希玲;对翻译研究对象及方法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3年
2 记者 张玉来;网络翻译研究获重大突破[N];人民日报;2001年
3 青岛海洋大学 杨自俭;借鉴和创造[N];中华读书报;2002年
4 西北大学 陈汉良 陈国庆;五四时期翻译活动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思想传播[N];光明日报;2010年
5 上外高级翻译学院翻译研究所 谢天振;文化转向:当代西方翻译研究新走向[N];社会科学报;2007年
6 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韩振宇;论“和而不同”的跨文化翻译策略[N];光明日报;2009年
7 熊德意何中军 刘群;机器翻译渐行渐近[N];计算机世界;2007年
8 夏中华 渤海大学中文系;言语交际学与语用学分立而不对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许明龙;译事历五载,甘苦告世人[N];中华读书报;2009年
10 李明;山鹰在飞翔[N];健康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