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热岛效应的时空规律及其形成机制
【摘要】:
城市热岛(UHI)是城市化气候效应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城市化对气候影响最典型表现。本文用1960年——2004年的长春地区三个站点的气象数据分析了长春市热岛效应的时间规律,发现长春市的热岛效应从1998年到2004年明显增强,热岛强度的平均增速为0.15℃/年;热岛效应的季节强度变化趋势与年平均热岛强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长春热岛强度的季节顺序是冬季最强、秋季次之、春季较弱、夏季最弱,冬季为热岛强度平均值为0.74℃,秋季为0.35℃,春季为0.17℃,夏季为0.05℃,冬季是热岛强度的主要贡献者;长春热岛强度日变化周期明显,晚间热岛强度强于白天。
为了研究长春市热岛效应的空间分布规律,本文用2001年9月21日的Landsat7 ETM+遥感影像数据,应用ERDAS IMAGINE软件定量反演了长春地区的地表温度,发现长春市的热岛效应空间分布规律:长春市的热岛效应明显,城市建成区为明显的热岛中心,净月潭森林公园、吊水壶旅游风景区和水体为明显的“冷岛中心”;长春市建成区存在三个明显的热岛中心,分别是二道区北部工业区、宽城区的铁北工业区和绿园区西南的汽车厂工业区,南湖公园为低温中心,伊通河为低温带;热岛效应的分布与NDVI、NDWI呈负相关,与NDBI、NDBaI呈正相关,即NDVI、NDWI较高时,地表温度较低,相反NDVI、NDWI较低时,地表温度较高;NDBI、NDBaI较高时地表温度较高,而NDBI、NDBaI较低时地表温度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