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转型期地方高师院校师范性问题研究
【摘要】:
社会的转型必将引发社会诸要素的变革,而教育的转型也同样会引发教育诸要素的变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教师教育开始转型,即由原来独立的师范院校向综合大学转变。近年,我国的高师院校已经开始转型,如高师院校升格、合并和内部综合化,标志着我国高师院校正式进入转型期。但是任何一种社会变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高师院校在教师教育转型期引发的震动必将对其本身产生强烈的颠覆作用。特别是地方高师院校,长期以来一直以培养教师为其唯一功能,加之其综合化基础弱,学校综合办学水平低等客观因素,教师教育的转型必将会对地方高师院校的办学定位、办学功能、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师范性是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的标志,那么,教师教育转型期的地方高师院校的师范性会有哪些变化?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对转型期的地方高师院校产生了哪些影响?如何解决转型期的地方高师院校师范性出现的各种问题?这些都成为转型期的地方高师院校不可回避的问题。
地方高师院校是我国教师培养的核心力量,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质量关系我国师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败,而地方高师院校师范性问题,则直接影响地方高师院校培养教师质量,因此探讨地方高师院校师范性问题,不仅是地方高师院校办学定位所必须面对的问题,更是当前我国教师教育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
本研究以结构功能理论、社会冲突理论和群体动力理论为理论基础,以转型期的地方高师院校师范性问题为研究主题,通过对当前地方高师院校师范性存在问题的现状考察、成因分析和解决对策的深入研究和探索,以什么是师范性、为什么加强地方高师院校师范性、地方高师院校师范性存在什么问题、产生地方高师院校师范性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及如何解决地方高师院校师范性问题为研究线索,揭示地方高师院校师范性问题对地方高师院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教育投入等方面产生影响的深层次原因,为探索地方高师院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质量评价提供最基本的理论支撑。本论文的研究结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师范性的内涵即“培养教师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教师教育的本质特征”,师范性是一切教师教育的基本特征和核心要求,地方高师院校师范性是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的本质特征,因此,关于地方高师院校师范性研究,就是关于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的本质特征的研究。
二是加强地方高师院校师范性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教师劳动特点的必然要求,是教师专业化实现的基本途径,是高等学校多元化发展的现实选择,更是我国教师发展的客观需求。
三是我国地方高师院校师范性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有地方高师院校师范性理论研究不足、办学定位模糊、课程设置不合理、社会评价降低和培养教师质量下降等问题,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教师教育大学化、教育产业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地方高师院校自身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师教育质量不高等方面。
四是我国地方高师院校加强师范性是转型期的地方高师院校社会使命和必然选择,师范性问题的解决策略主要有:“优势定位”构建以师范教育为优势的发展战略;“特色强化”构建以突出师范性为其特色的教育内容;“分类评价”确定以教师培养不同阶段为其类别的评价标准;“政策倾斜”建立以提高教师资格培养和认证要求的制度保障;“弱势扶持”建立有利于地方高师院校发展的教育补偿机制。
|
|
|
|
1 |
张恒博 本报记者 隋二龙;科学发展育人才[N];吉林日报;2010年 |
2 |
青海省教育厅副厅长 高海宾 班玛县吉卡乡顶岗支教实习队 齐晓鑫 青海师范大学教务处 王锋 泽库县恰科日寄宿完小支教实习队 钱晓琳 青海师范大学班玛县实习带队教师 扎洛 达日县顶岗支教实习队 何丽;将“顶岗支教实习”工作推向深入[N];青海日报;2009年 |
3 |
本报记者 张宁锐 实习生 郑伟丽 启一丁;免费师范生3年后再布局[N];人民政协报;2010年 |
4 |
本报记者 郝文婷 江苏省徐州师范大学校长 徐放鸣;探索师资培养新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8年 |
5 |
本报记者 康丽;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是国家战略[N];中国教师报;2010年 |
6 |
本报记者 刘茜 整理;为了免费师范生健康成长[N];光明日报;2010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