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从断裂到弥合:泰德·休斯诗歌的生态思想研究

刘国清  
【摘要】: 泰德·休斯是英国当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喜欢以自然,尤其是动物题材入诗,素有“自然诗人”,“动物诗人”之誉。又因其诗歌具有浓重的暴力色彩,休斯又有“暴力诗人”的称号。自1957年第一部诗集《雨中鹰》问世,休斯就引起了评论界的关注。在半个世纪的研究中,人们主要从社会历史、宗教文化、语言风格等方面观照休斯的作品,并取得了许多可喜的研究成果。 近年来,人们开始关注休斯诗歌中的生态意蕴,但却将中早期的诗歌剔除在外,而且这些研究局限于对单部诗集或单篇诗歌的生态思想进行关注,研究缺少系统性、整体性。同时,这些研究仅就人与自然关系所牵涉的自然生态处着眼,视界不够宽广。本论文认为,休斯自首部诗集《雨中鹰》开始就一直在创作生态诗,其“暴力诗”也是休斯生态诗的一部分。休斯的生态诗包括三个方面,既包括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自然生态,还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社会生态以及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精神生态,因而休斯的生态诗是一种“大生态诗”,休斯是一位“大生态诗人”。休斯不仅关注并展示生态失衡的现状,而且还积极探寻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并探寻走出危机的途径与办法。 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异化造成自然生态危机,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严重异化造成社会生态危机,而人与自我关系严重异化则造成精神生态危机。在当代西方社会,这三种生态危机都存在着,而且越来越严重。当生态危机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时,休斯在诗作中书写暴力,旨在警世醒人,以引起人们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当人们逐渐有了生态意识后,休斯开始找寻生态危机的根源并思索如何弥合生态裂痕,从而摆脱生态危机,最终实现人与世界,包括与自然、与社会和与内心世界关系的和谐。 本论文认为,休斯的生态观深受古希腊宇宙观的影响,而休斯的生态观则影响了休斯的诗歌走向。休斯诗歌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三种关系彼此相连,自然、社会与精神世界构成一个生态整体。休斯的整体生态观既拓宽了传统生态的疆域,也为休斯的诗歌增加了生态思想的厚度。 休斯不仅将生态危机的种种表现形式展露笔端,他还对造成生态危机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和理性主义文化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批判,并且休斯采用空白艺术和神话题材向读者发出召唤,让他们积极行动起来,集思广益,为走出生态危机献计献策。 尽管休斯还没有找到更好的解决生态危机的办法,其诗歌中对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关系的断裂进行的弥合以及对当代西方文明重生之路缺少具体实施步骤,是一种审美乌托邦,但诗歌中透射出的乐观情怀无疑让人们对走出生态危机充满了希望。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学亮;;文明人——对《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生态批评解读[J];网络财富;2010年06期
2 关晓红;;生态批评视域中的《家园》[J];电影文学;2011年14期
3 王晓霞;;海明威作品中的自然生态主义[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 朱旬萍;;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生态思想的矛盾性[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5 孙宏新;;生态批评视域中的《鲁滨孙漂流记》[J];江淮论坛;2009年03期
6 吴海霞;;生态批评视阈下的《黑人小男孩》[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7 林庚福;;论《地球停转之日》的生态思想[J];电影评介;2010年06期
8 杨洋;胡文成;;多丽丝·莱辛小说《麻雀》中的生态思想[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年09期
9 王小燕;;剥去文明外衣后,人类的生存境况——从生态批评的视角解读《热爱生命》[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10 姚晓鸣;;远离尘嚣的灵魂栖息地——从生态批评的视阈解读《呼啸山庄》[J];作家;2010年20期
11 吴海霞;;生态批评视角下的《牧师的女儿们》[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2 张跣;;生态批评:必要的奢侈[J];外国文学;2008年04期
13 明晓东;李洪庆;;华兹华斯自然诗歌的思想文化根源及生态启迪[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9年02期
14 韩利敏;梁晓东;;生态批评视角下的英国浪漫主义诗歌[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5 金燕;;无法逃脱的厄运——从《一岁小鹿》中贝尼言行的矛盾看人类动物保护的虚伪性[J];语文学刊;2009年05期
16 陈影;;《鲁滨孙漂流记》的生态视角解读[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年07期
17 张燕;;生态批评视角下的《荆棘鸟》[J];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11期
18 姜乘鹤;;全新解读爱德华·福斯特两部小说中蕴含的生态思想和生态意识[J];考试周刊;2009年42期
19 周维贵;;生态批评:对文本的“绿色阅读”[J];黑龙江史志;2010年11期
20 吴伟;;从生态主义角度解读《邱园记事》[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志红;;中国生态批评十五年:危机与转机——比较文学视野[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2 刘毅;;自然界的道德主体身份探析——实现人类中心主义向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转变[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张学广;;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A];人学与现代化——中国人学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四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王志捷;;儒家生态伦理的特色与合理性[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三辑)[C];2004年
5 王睦冲;;生态危机的哲学反思——以人类中心主义为视角[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李光禄;;试析循环经济的伦理基础[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5年
7 王云岭;;对虐猫事件的生命伦理学思考——兼论动物权利[A];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彭学农;;人类中心主义视野中的红绿融合——对佩珀和多布森观点的比较和评析[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9 徐春;;以人为本与生态文明建设[A];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2008年
10 张学广;;后现代宗教:走向人类与自然的和解[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国清;从断裂到弥合:泰德·休斯诗歌的生态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文良;生态批评的范畴与方法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3 杨丽;安妮·普鲁生态思想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韦清琦;走向一种绿色经典:新时期文学的生态学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5 胡志红;西方生态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6 谭晶华;维拉·凯瑟的生态视野[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陶庭马;生态危机根源论[D];苏州大学;2011年
8 李小红;佩珀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9 王军宁;生态视野中的新时期文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10 龙娟;美国环境文学中的环境正义主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秀丽;异化与回归:生态视阈下的《春潮》和《老人与海》[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金燕;《一岁小鹿》的生态批评[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林;生态批评视野中的《儿子与情人》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4 李大艳;灭绝还是共存—《白鲸》和《怀念狼》生态文化主题分析[D];西北大学;2008年
5 覃春华;论卡明斯诗歌中的生态意识[D];贵州大学;2008年
6 魏伟;对《弗兰肯斯坦》的生态批评解读[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7 史莉洁;“共生”理论及其当代意义[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8 朱宁;从深层生态学看《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薄狱》对《鲁滨孙漂流记》的颠覆与超越[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9 张群芳;绿色荒野的生命体悟[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齐文平;国内海明威生态研究评述[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泳达;弥合断裂[N];中国信息报;2000年
2 依可;我们究竟从哪里开始走错了路[N];文艺报;2003年
3 薛百成;远去的乌鸦与10车道的大马路[N];辽宁日报;2007年
4 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厦门大学“生态文学”研究团队负责人 王诺;生态批评的界定与任务[N];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
5 杨孝文;乌鸦“智商”赛过大猩猩[N];北京科技报;2004年
6 丁丰罡;义乌,以鸟命名的地方[N];中国社会报;2005年
7 彭永清;乌鸦随地“扔”垃圾 让日本市容管理犯难[N];中国社会报;2007年
8 周正峰 刘淑东;智斗勇打“黑乌鸦”[N];解放军报;2000年
9 记者 王炳坤;人大代表:将乌鸦“迁出”沈阳市区[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10 ;香港可能成“鸦患之都”[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