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三江平原不同水位梯度湿地植物—土壤系统氮循环特征研究

郭雪莲  
【摘要】: 湿地氮循环过程不仅影响湿地系统自身的调节机制,其在地球表层系统中所表现出的特殊动力学过程还与一系列全球环境问题息息相关。湿地水文过程控制着湿地的形成与演化,是形成和维持特殊湿地类型与湿地过程的决定性因子。湿地水文条件的变化影响着湿地植被的空间格局、植物的生长状况和植被的生存环境,并最终通过改变湿地植物群落特征而影响湿地氮循环过程。本文通过野外定位测定和室内分析,对比研究了三江平原不同水位梯度上3种典型湿地植物—土壤系统的氮循环特征,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阐明湿地不同演替阶段氮循环的基本特征,揭示了淡水湿地不同水位梯度下植物—土壤系统氮循环模式,建立了淡水湿地不同水位梯度下植物—土壤系统氮循环模型,为深入研究湿地氮循环的生物地球化学机制和规律提供理论基础。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小叶章湿地、乌拉苔草湿地和毛苔草湿地土壤中,氮主要以有机氮的形态存在,有机氮在总氮中所占的比例高达99%以上,有利于氮的储存。3种湿地土壤中各形态氮的含量和分布特征均存在较大差异,这主要与由碟形洼地的中心向边缘倾斜的地形差异所导致的水分条件和土壤类型差异以及氮素物理运移的差异有关。3种湿地土壤中各形态氮的垂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明显不同,这与不同土层和不同时期影响氮分布的主导因素不同有关。 小叶章湿地、乌拉苔草湿地和毛苔草湿地植物地上部分各器官的总氮含量在生长季内均逐渐降低;地下根系中总氮含量在生长季内均波动较大;枯落物总氮含量在生长季内均逐渐降低,并表现为乌拉苔草湿地小叶章湿地毛苔草湿地。三者地上部分氮积累量表现为乌拉苔草湿地小叶章湿地毛苔草湿。毛苔草湿地地下根系氮积累量始终最高,乌拉苔草湿地和小叶章湿地则呈交替变化趋势。三者各器官的氮积累量在生长期表现为根叶茎,在成熟期表现为根茎叶,说明根是植物亚系统中主要的氮储库。三者枯落物中氮积累量均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加。 无论在地表还是在土壤剖面的不同深度,棉布在小叶章湿地、乌拉苔草湿地和毛苔草湿地分解小区内的分解速率均不同,说明环境条件对于物质分解有着重要影响。棉布的分解速率均与水温以及不同深度地温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含水量呈一定的负相关关系;与土壤容重正相关;与土壤pH值正相关。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小叶章、乌拉苔草和毛苔草湿地枯落物及根系的分解速率与棉布的分解速率明显不同,说明枯落物和根系的质量对物质分解有重要影响。枯落物的分解速率与其最初的N和P浓度均呈正相关关系,与最初的C、C/N、C/P和N/P均呈负相关关系。根系的分解速率与C/P和N/P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P浓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分解过程中,小叶章、乌拉苔草和毛苔草湿地枯落物和根系均发生氮的净释放,枯落物各时期的氮绝对量表现为毛苔草湿地枯落物乌拉苔草湿地枯落物小叶章湿地枯落物。根系各时期的氮绝对量均表现为小叶章湿地根系最低,乌拉苔草和毛苔草湿地根系则呈高低交替的变化趋势。 小叶章湿地、乌拉苔草湿地和毛苔草湿地植物—土壤系统中,土壤是主要的氮储库;植物亚系统的氮储量所占比例较低,根和枯落物是植物亚系统中的主要氮储库。小叶章湿地、乌拉苔草湿地和毛苔草湿地植物—土壤系统的氮储量分别为714.93 g·m~(-2)、626.49 g·m~(-2)和552.59 g·m~(-2)。 小叶章湿地、乌拉苔草湿地和毛苔草湿地植物—土壤系统中,每年地上部分吸收的氮量表现为乌拉苔草湿地小叶章湿地毛苔草湿地;每年地上部分向枯落物分室转移的氮量表现为毛苔草湿地乌拉苔草湿地小叶章湿地;每年从地上部分向根分室再转移的氮量表现为乌拉苔草湿地毛苔草湿地小叶章湿地,并且乌拉苔草湿地是毛苔草湿地的3倍,是小叶章湿地的5倍;每年根吸收的氮量和由根向土壤转移的氮量均表现为小叶章湿地乌拉苔草湿地毛苔草湿地;从枯落物分室向土壤分室转移的氮量则表现为小叶章湿地乌拉苔草湿地毛苔草湿地。 小叶章湿地、乌拉苔草湿地和毛苔草湿地植物—土壤系统氮循环特征明显不同。虽然枯落物分解释放的氮量随水位降低而显著增加,但3种湿地土壤库的氮输出均超过氮输入,净释放量表现为乌拉苔草湿地小叶章湿地毛苔草湿地。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氮大部分存留在根系中,只有小部分用于内部循环。用于内部循环的氮量表现为乌拉苔草湿地小叶章湿地毛苔草湿地。植物地上部分每年吸收的氮大部分通过枯落物归还,小部分再转移到地下。氮的年吸收量和年存留量均表现为小叶章湿地乌拉苔草湿地毛苔草湿地。氮的年归还量则表现为小叶章湿地乌拉苔草湿地毛苔草湿地。可见,随着水位的升高,湿地氮的年吸收量和存留量均增加,而氮的年归还量减少。随着水位的升高,湿地植物的吸收系数和利用系数均增高,循环系数降低。可见,在氮的吸收和利用方面毛苔草湿地植物最强,乌拉苔草湿地植物次之,小叶章湿地植物最低;而在促进氮周转方面小叶章湿地植物最强,乌拉苔草湿地植物次之,毛苔草湿地植物最低。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邓泓;叶志鸿;黄铭洪;;湿地植物根系泌氧的特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2 邹元春;吕宪国;姜明;;湿地克隆植物根茎对变境适应的表型可塑性[J];湿地科学;2007年04期
3 鄢金灼;武发思;冯虎元;;湿地植物与丛枝菌根真菌(AMF)相互关系的研究进展[J];西北植物学报;2008年04期
4 周孟;孙福君;王崑;闫永庆;;大庆萨北油田湿地植物景观营造初探[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5 刘志宽;马青兰;牛快快;;湿地植物根系泌氧及其在湿地处理中的应用[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6 琪美格;;水文对新疆巴州湿地的影响[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0年10期
7 王黎黎;张克斌;常进;呈中秋;刘建;;半干旱区盐池县四儿滩湿地植被生态位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1年04期
8 费永俊,刘志雄,叶玉娥;荆州市西郊乡村沟渠湿地植物群落结构初步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9 许民;;赤峰湿地存在的问题及保护措施[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10 吴学安;李松阳;;湿地:弥足珍贵的“地球之肾”[J];防灾博览;2010年01期
11 贾丽;陆健健;;湿地生态系统的储水内涵及案例分析[J];湿地科学;2011年02期
12 李凤娟;刘吉平;;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干扰因素[J];长春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13 徐治国;何岩;闫百兴;任慧敏;;营养物及水位变化对湿地植物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6年01期
14 布东方;胡金明;周德民;赵魁义;娄彦景;;不同水位梯度小叶章叶绿素含量试验研究[J];湿地科学;2006年03期
15 梁士楚;;广西玉林湿地植物区系与群落分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16 王曙光;刁晓君;冯兆忠;;湿地植物的丛枝菌根(AM)[J];生态学报;2008年10期
17 孙黎;余李新;王思麒;罗言云;;湿地植物对去除重金属污染的研究[J];北方园艺;2009年12期
18 秦先燕;谢永宏;陈心胜;;湿地植物间竞争和促进互作的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10年01期
19 杨德威;;大庆湿地植物的利用探讨[J];商业经济;2010年13期
20 郑静;朱清泽;蒋润芸;谢云;;浙江省湿地植物资源现状及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霜;岳桦;李青;;哈尔滨群力新区雨阳公园湿地植物配置相关问题研究[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1[C];2011年
2 陈煜初;;从营造湿地植物景观说起[A];中国公园协会2008年论文集[C];2008年
3 吴庆玲;夏晓岚;叶静;蒋雷;缪克排;丁炳扬;;温州三垟湿地植物多样性及健康性评价[A];2011年全国系统与进化植物学暨第十届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严玲璋;;新世纪优化上海绿色空间的思考[A];城市管理世纪论坛2001会议学术文集[C];2001年
5 王琪;朱卫红;付婧;孙鹏;周海成;;长白山典型湿地植被结构特征及多样性的垂直变化规律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黄德娟;黄德超;饶军;熊小文;程晖;张红英;;抚河源头血木岭山涧溪流水生生态环境评价[A];第三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张迎颖;丁为民;鲁亚芳;;四种湿地植物净化效果的对比研究[A];2007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肖德荣;田昆;张利权;;拉市海湿地植物群落格局及其对鸟类多样性保护的生态作用[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9 吴沿友;阙小峰;;北固山湿地优势植物氧化酶及环境适应性的研究[A];首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张迎颖;丁为民;鲁亚芳;;春夏两季四种植物净化生活污水的静态试验研究[A];2007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建国;杭州湿地植物生态习性及景观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2 郑忠明;武汉市城市湖泊湿地退化与植被恢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3 王立新;内蒙古草原区河流河滨带湿地植被分布格局、过程与功能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4 徐景涛;典型湿地植物对氨氮、有机污染物的耐受性及其机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5 韩志国;20种湿地植物的叶绿素荧光特性[D];暨南大学;2006年
6 郭长城;江滩人工湿地植物对泥沙及污染物的去除机理及应用研究[D];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007年
7 钟顺清;湿地植物根表铁膜对磷、铅迁移转化及植物有效性影响的机理探讨[D];浙江大学;2009年
8 汤显强;人工潜流湿地净化富营养化水体试验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9 曹昀;江滩湿地植物恢复的影响因子与技术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爱丽;酞酸酯在湿地植物根际环境中的消减行为[D];天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正鹏;武汉市典型城市湖泊湿地植物群落生物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吕建江;乌鲁木齐市周边湿地及植物资源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6年
3 高娟;锡林河中游河漫滩湿地植物群落土壤呼吸特性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4 钱骏;人工湿地系统污水处理技术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5 袁云松;三种人工湿地处理城市生活污水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6 商晓静;北京人工湿地的植物筛选与污水净化效果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年
7 张雨葵;人工湿地的水力学特性及其处理污染河水试验研究[D];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2006年
8 李璐;锡林河中游河漫滩湿地不同植物群落光合特性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9年
9 孟忠常;人工湿地技术在处理乡镇生活污水中的应用[D];贵州大学;2010年
10 孙文;哈尔滨不同公园湿地植物景观评价及构建对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苏毅 实习生 江蓝;全国最大湿地植物种植基地落户莲花[N];长沙晚报;2010年
2 马智博;金河湾湿地植物园开工[N];黑龙江日报;2008年
3 张开虎 李春;东海利用湿地植物过滤污水[N];农民日报;2010年
4 张兴衍;湿地植物过滤水库污水[N];深圳商报;2007年
5 朱光记者 马智博;江北3年建成最大湿地公园[N];黑龙江日报;2008年
6 朱光记者 叶滨;江北将建金河湾湿地植物园[N];哈尔滨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李凌翌;凤凰河二沟“腰斩”黑水[N];成都日报;2007年
8 陶毅烈;让城市“绿肺”自由呼吸[N];人民政协报;2008年
9 ;湿地[N];西藏日报;2002年
10 蔡波;崇明污水处理新招迭出[N];上海科技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