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小学语文动态生成的课堂
【摘要】:
新课程改革主张以人为本,倡导生命化教育,“动态生成”就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它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生命活动的关注,对个体差异的尊重,对生命意义的升华,对个性的解放与张扬。生成性教学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课堂教学、学生发展的需要。但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课堂上却出现了教师无视教学目标而放任自流以及固守预定教案而按部就班的两极倾向,教师曲解了“动态生成课堂”的含义,使课堂教学走入误区。本文基于这一现实,针对课堂教学忽略动态生成资源的做法,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动态生成课堂的观点,并警示广大教师不要走进动态生成的误区。
对于“动态生成”教学观的认识,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转变观念:教学本质从认知领域拓展到生命领域;教学目标由知识层次提升到生命层次;教学资源从教材、设备扩大到学生、教师、教学内容等因素的整合;学习方式由知识接受形式向互动生成式转变;教学任务从过程圆满到目标达成。在掌握了“动态生成教学”具有动态性、生成性和真实性的基础上,我们还要确立几个基本理念:关注教学过程的附加价值;关注具体的教学过程;关注突发的教学事件;关注互动性的教学方法;关注教学过程的附加价值。
要想构建“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二是改变教学的思维方式;三是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四是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五是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在驾驭动态生成课堂时,教师除了具备基本的素质,还要把握几个应对的策略:开放的预设能凸现动态生成;适时的点拨能拓展动态生成;激情的演绎能升华动态生成;亮点的捕捉能催化动态生成。
在构建动态生成课堂时,教师更要警惕几个误区,不要进行虚假的生成,负效的生成、被动的生成和过度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