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多酸盐与牛血清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法研究
【摘要】:
蛋白质是各类生命的基本物质,是生物性状的直接表达者,担当着各种生理功能,能够从整体上维持生物体新陈代谢活动的进行。研究药物等小分子物质与蛋白质的作用机理和过程在药代动力学上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基于开展小分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重要意义及国内外研究趋势,综合利用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电化学线性扫描等手段研究了几种多酸药物与蛋白质的作用机理,论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章:简要介绍了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和光谱性质及多酸化合物在药学方面的研究和应用;综述了小分子物质与蛋白质作用的荧光法研究进展及部分研究成果。
第二章:利用荧光技术和电化学线性扫描方法研究了模拟生理条件下Na9[SbW9O33]·19.5H2O(SbW)与牛血清蛋白(BSA)的相互作用。荧光实验结果显示SbW与BSA通过静态猝灭形成1:1的SbW-BSA复合物,SbW的电化学线性扫描也证实了这种复合物的形成。离子强度和pH值对结合常数的影响表明在模拟生理条件下静电作用力不是二者结合的主要作用力且在偏酸性和偏碱性环境中SbW-BSA具有更强的结合力。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氢键和范德华力是稳定SbW-BSA的主要作用力;同步荧光表明SbW的加入并未改变BSA色氨酸和酪氨酸的微环境。
第三章:利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模拟生理条件下α-K8H2[SiW9Ti3O40]?15H2O(SiW9Ti3)与牛血清蛋白(BSA)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SiW9Ti3以静态机理猝灭BSA的内在荧光且与BSA有两类结合位点。当CSiW9Ti3/CBSA1.4时,SiW9Ti3以单一的结合位点结合到疏水腔内,疏水作用力是主要作用力;而当CSiW9Ti3/CBSA1.4时,SiW9Ti3还可以结合到其他的位点,使得结合位点数增大到1.5,静电作用力成为稳定复合物的主要作用力。SiW9Ti3的作用使BSA的构象发生了改变。最后考察了几种常见离子对SiW9Ti3-BSA结合常数的影响,这些结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SiW9Ti3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使其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
第四章:利用荧光光谱法及紫外-可见光谱研究了α-Na10SiW9O34?18H2O(SiW9)与BSA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SiW9通过静态机理猝灭BSA的内在荧光,其结合常数为6.42×104 L mol-1,SiW9与BSA的色氨酸残基的结合距离为1.85 nm。热力学分析,SiW9与BSA之间存在的主要作用力为疏水作用。紫外和同步荧光光谱法考察了SiW9对BSA构象的影响,发现SiW9能使BSA色氨酸残基周围环境的极性增强,使得肽链的伸展程度有所增加,而酪氨酸残基周围微环境的极性减弱,疏水性增加,从而使得蛋白质的结构发生了改变,影响了蛋白质的某些功能活性。
|
|
|
|
1 |
周佩珍;李良璧;张正东;马桂芝;李守全;翟小京;;牛血清蛋白对胰蛋白酶消化叶绿体膜的修补作用[J];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1980年03期 |
2 |
张丽;陈得军;卢雁;;蛋白质对H~+的束缚数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
3 |
彭钢;刘白玲;赵春霞;江正武;;导数紫外光谱法研究pH诱导牛血清蛋白构象变化[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年01期 |
4 |
李良璧,周佩珍,翟小京,张正东,马桂芝;关于光合膜上蛋白质的功能分析——光系统Ⅱ膜上存在有类似“门”和“沟”结构的进一步证据[J];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1983年03期 |
5 |
徐同宽,李娜,沈兴海,高宏成;表面活性荧光探针分子与牛血清蛋白的相互作用[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5年09期 |
6 |
李宏钧;周汉清;;胰岛素-牛血清蛋白对蟾蜍跨皮静息电位的效应[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85年04期 |
7 |
李向荣,卢雁;牛血清蛋白在盐酸胍水溶液中变性函数的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
8 |
任百祥;滕洪辉;孙顺丹;;不同配电离子的Gd~Ⅲ—TTHA配合物与牛血清蛋白相互作用的圆二色光谱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
9 |
翟红林;贾润萍;陈兴国;;染料分子与牛血清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英文)[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
10 |
刘春华;杨秀培;吴莉宇;肖丹;;纳米银胶体粒子的制备及对牛血清蛋白的检测[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8年06期 |
11 |
尚永辉;古元梓;李华;孙家娟;;5-(5-氯-2-吡啶偶氮)-2,4-二氨基甲苯褪色光度法测定牛血清蛋白[J];化学分析计量;2009年03期 |
12 |
李良璧,张正东,马桂芝,翟小京,周佩珍;关于光合膜上蛋白质的功能分析[J];中国科学A辑;1980年10期 |
13 |
陈丹丹;张涛;任丽萍;石登荣;于金莲;;光谱法研究钙红-Cu(Ⅱ)络合物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及其应用[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6年04期 |
14 |
梁艳艳;尚亚卓;彭昌军;刘洪来;;微乳液中阳离子型Gemini表面活性剂/牛血清蛋白相互作用[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
15 |
任百祥;;不同配电离子的Gd~Ⅲ-三乙四胺六乙酸配合物与牛血清蛋白相互作用的圆二色光谱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
16 |
黄健航;王兴明;刘晓彩;陈洪宇;戴亚堂;丁立生;;苯酚红与牛血清蛋白作用方式的光谱法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
17 |
王辰;付艳丽;王振;高云涛;;环境激素双酚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
18 |
刘保生,张红医,王甫丽,曹永献;溴酚蓝测定血清白蛋白质的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3年05期 |
19 |
安秀林,李庆忠,刘海萍,张桂荣;溴化十六烷基三甲基铵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红外光谱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
20 |
李玲;方光荣;宋功武;齐奔;王业军;李路;王琰;;Fe(phen)(bpy)SO_4-溴代十四烷基吡啶-蛋白质三元体系共振光散射光谱的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