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译作序言看翻译标准和翻译批评
【摘要】:
翻译标准问题一直是翻译的核心问题,翻译研究一直在寻求一种公认的放之四海皆准的翻译标准来指导翻译实践。本文对中西方翻译史上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翻译标准进行了总结归纳,发现“忠实”、“通顺”是这些翻译标准的基本特点,然而许多成功的翻译作品却存在违反这两大标准的现象,本文认为之所以这样的译文依旧取得了成功,原因在于翻译从一开始就是一种承诺与责任,而译者并没有违反“诚”这一翻译工作的前提。这样的实例引起我们思考如何对这样的译文进行评价。本文在对翻译标准问题探讨的基础上,对以“忠实”、“通顺”为衡量译作优劣与否的翻译批评标准进行了归纳和讨论,认为翻译评价的哲学基础不是认识论中的真理符合论,而应该是价值学理论。
本文从译作序言入手,分析了译作序言的组成要素。通过考察译者具体的翻译实践和译作序言,分析了译者是为何又如何违背这些公认的翻译标准的,尤其是“忠”这一翻译标准。通过对译作序言及其功能的分析,认为译者主观性、翻译目的、目标读者、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差异等因素影响着译者对翻译标准的选择或故意违反,进而形成了译者个人翻译原则。这类译者翻译原则也许对其他翻译实践并不适用,但是对某部具体的译作却可能是最好的选择。而译者的极具个人色彩的翻译原则往往会通过译作序、后记或是跋语的形式,将自己对具体的翻译问题的解决和思考进行阐释和澄清,是译者负责任的表现,也是翻译“诚”这一精神最好的体现。
本文通过进一步对译作序言进行分析,基于价值学理论的启示,本文提出了进行翻译批评时应当参考的五个主要方面:即目标读者因素、译文特质、翻译批评视野、翻译批评标准和批评者主观因素对翻译批评的影响。
译作序言跋语来自于译者翻译过程中的实践经验,不仅是翻译研究的重要资源,而且对翻译实践有很强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同时也可作为翻译批评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