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论墨经逻辑的特征及其成因

仇竹妮  
【摘要】: 中国古代名辩学、古印度因明学和古希腊传统逻辑是在逻辑思想的生成与演进的过程中,形成的世界三大逻辑传统。墨经逻辑是指后期墨家所阐述的名辩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最为系统的逻辑学说,标志着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研究的理论高度。在以往墨经逻辑的研究中,存在着重视逻辑共性而轻视个性,或注重逻辑个性而忽视共性的学术倾向。为此,本文立足《墨经》文本,从人类逻辑思维的通约性和民族性相统一的视角,解读墨经逻辑。通过对《墨经》中关于概念、命题、推理和规律等内容的考察,阐述墨经逻辑所具有的逻辑共性;从中国古代的思维传统和语言表达方式出发,思考墨经逻辑的反思方式,进而概括其基本特征。笔者认为,墨经逻辑与古希腊传统逻辑、古印度因明学有着不同的逻辑特性,主要表现为它以“故、理、类”为基本范畴,采用“设象寓理”的推论方式和经验思辩的说理方法,遵循实质类推的原则构建逻辑体系。 墨经逻辑特征的形成有其复杂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墨家学者以自身的思维方式反思所处时代实际存在的思维形式,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国传统整体性思维方式、直觉性思维方式和意象性思维方式的制约;同时,论辩的场域、学术思想传统、古汉语等因素也对墨经逻辑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这是墨经逻辑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深入研究墨经逻辑的特征及其成因,其目的不在于对墨经逻辑进行价值评判,而在于对其进行事实判断,真实把握《墨经》逻辑思想的本然状态。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周云之;第三次全国《墨经》研讨会在合肥召开[J];哲学研究;1991年12期
2 王克喜;论逻辑的个性[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3 杨武金;;论墨经逻辑的文字学研究[J];职大学报;2007年03期
4 付连奎;;墨经逻辑研究的科学视野[J];职大学报;2008年03期
5 张仁明;;墨经研究得失论[J];毕节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6 张斌峰;读《墨经校注·今译·研究──墨经逻辑学》[J];哲学研究;1994年06期
7 张柏利;;中西类的个性差异的原因探析[J];民营科技;2008年10期
8 周云之;《墨经》逻辑是中国古代(传统)形式逻辑的杰出代表——评所谓“论辩逻辑”、“非形式逻辑”和“前形式逻辑”说[J];孔子研究;1992年02期
9 史巍;;从中国古代文化的墨经逻辑看殊相之“殊”——以《墨经·小取》为例[J];河南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10 阮松;再谈关于非形式逻辑的若干问题——兼与周云之、诸葛殷同先生商榷[J];晋阳学刊;1993年05期
11 周云之;后期墨家[J];思维与智慧;1982年05期
12 杨武金;;墨经中的逻辑和辩证法[J];职大学报;2009年03期
13 曾昭式;;普通逻辑语境下墨辩逻辑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哲学研究;2005年11期
14 彭汶;试论梁启超对墨家逻辑、印度因明和西方逻辑的对比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1987年02期
15 刘菡;;“墨学与和谐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州学刊;2009年01期
16 赵鹏;;论墨家的逻辑基本规律[J];保定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17 杨武金;;中西逻辑比较研究的意义、原则和基本内容[J];毕节学院学报;2010年07期
18 杨武金;;论辩、论证与逻辑学的产生和发展[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9 李先焜;《墨经》中的符号学思想[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武金;;中西逻辑比较研究的意义、原则和基本内容[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仇竹妮;论墨经逻辑的特征及其成因[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勇;墨经逻辑中的“名、辞、说”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