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分子多晶相体系的结构和光物理性质的量子化学研究
【摘要】:
王悦课题组设计合成了蒽的衍生物(ANP),该有机发光分子通过分子间弱相互作用,在不同的晶体生长条件下形成五种超分子单晶,这五种晶体发光颜色不同,分别发蓝光、蓝-绿光和绿光(Adv.Mater.2006,18,2369-2372)。
以往通过对有机分子取代基的修饰来调节光物理性质,其实通过分子间非共价作用调节分子的堆积结构(即多晶相现象)同样可以实现上述目标。多晶相现象是晶体学上的常见现象,是指某一分子通过分子间堆积形成两种或两种以上晶体的现象。王悦课题组设计合成了蒽的衍生物,该有机发光分子在不同的晶体生长环境下分别通过分子间氢键和π…π相互作用导致分子聚集状态的差异,使发光颜色有所改变。从而形成五种超分子单晶。这种基于同一分子的不同堆积带来不同晶体发光颜色的改变的同分子多晶相体系,是探讨结构和性能关系的理想结构模型。
为深入探讨单分子和聚集体结构与光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我们借助量子化学方法研究了不同堆积体系的结构、分子间相互作用和光谱性质。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B3LYP /6-31G*方法,优化了单分子和三聚体的基态几何构型,采用单组态相互作用(CIS/6-31G*)方法优化分子的最低激发单重态几何构型。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计算分子的吸收和发射光谱。
研究结果表明,单分子通过弱相互作用形成聚合物,有利于提高分子的稳定性。对比三聚物和单分子的能量可知,单分子聚集后能量降低,结构更加稳定。
同时对于聚合物体系光谱性质的研究表明,分子间氢键作用对光谱性质的影响很小,但通过H键聚集起到支撑骨架的作用,而使发光强度有所提高;而分子间π…π相互作用对有机分子的发光性质具有重要影响,前线分子轨道主要成份分布在具有π…π作用的配体上,跃迁性质发生改变,导致光谱发生部分红移。
|
|
|
|
1 |
金晶;王秀艳;吕春欣;;两种Ln(Ⅲ)配聚物的合成、结构及光物理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
2 |
罗艳;林崔昆;王振领;贾佩云;孙玉风;刘小明;林君;徐国跃;;二(正丁基)苝四酰二亚胺微纤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质(英文)[J];发光学报;2007年06期 |
3 |
牛淑云;丛盛美;张丽;宫林崇;迟玉贤;;含Cu(Ⅱ)配位超分子的合成、晶体结构和光物理性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
4 |
金晶;孟秦;刘佳操;牛淑云;;系列Co~(n+)(n=2,3)配位超分子的晶体结构及光物理性质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
5 |
林童,彭必先;溶剂效应对方酸菁染料光物理性质的影响[J];化学物理学报;1997年06期 |
6 |
王明召,王淑贤,蔡冠梁;植物生长素CPOA与铕的三元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光物理性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
7 |
牛淑云;马春艳;;含Er(Ho)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光物理性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
8 |
赵英杰;孙娟娟;;两种苝二酰亚胺衍生物的合成及光物理性质研究[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14期 |
9 |
闫冰;异金属Cu-Ag有机配位聚合物的光物理性质[J];发光学报;2004年01期 |
10 |
杨国强;;高压对有机化合物晶体结构和电子结构的作用[J];物理;2006年07期 |
11 |
贺庆国,林童,白凤莲;线性及超支化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光物理性质[J];科学通报;2000年22期 |
12 |
朱鹤孙,郭础,余廉,章军;共价相连卟啉—硝基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光物理性质(英文)[J];化学物理学报;1988年03期 |
13 |
李晔;;溶剂影响锌铜卟啉的光物理性质[J];科学通报;2008年21期 |
14 |
;光化学[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1994年02期 |
15 |
刘志斌,彭俊彪,邓湘君;PyTS/MV~(2+)复合物光物理性质的研究[J];发光学报;1997年03期 |
16 |
曹凤霞;曹笃霞;王玉洪;李国忠;;两个D-π-A型查耳酮类染料的光物理性质[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
17 |
王宜辰;王玮;;氨基吖啶类化合物结构与抑菌活性关系的量子化学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3期 |
18 |
张姝;谢永红;谭英雄;陈国力;廖显威;;六种香豆素类染料荧光光谱的量子化学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9年12期 |
19 |
王树松;郑世钧;;锂离子水化的量子化学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4期 |
20 |
毛双,周宏伟,李来才;N_2H_4异构化和构象变化的量子化学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