萘对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和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毒性效应研究
【摘要】:
本论文以国际标准藻种——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以及湖泊水华的主要藻种——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作为实验材料,以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低环芳烃萘作为试验毒物,采用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的处理方式,研究两种藻类在不同浓度萘胁迫下,个体水平上生理生化响应和种群水平上数量及种间关系的变化,初步探索萘污染对水生生态系统初级生产者和群落结构的影响。通过对各类实验指标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本研究通过急性毒性实验得到萘对斜生栅藻及铜绿微囊藻的96hEC50值分别为13.34mg/L和44.26mg/L,说明铜绿微囊藻对萘的耐受性明显强于斜生栅藻,符合铜绿微囊藻作为耐污种的定位。
(2)单独培养,胁迫浓度设置为0、0.5、5、10mg/L,9d后测定叶绿素、蛋白质、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指标。藻类对萘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首先体现在SOD活性上,5、10mg/L的萘对斜生栅藻的SOD活性有明显的诱导作用;对光合色素(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含量具有抑制作用;对MDA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不大。
(3)混合培养,胁迫浓度设置为0、0.5、5、10mg/L,斜生栅藻和铜绿微囊藻初始接种密度按照竞争公平性来配比,公平竞争条件设置1:1,非公平竞争条件设置1:2和1:4,连续9d观察。
斜生栅藻与铜绿微囊藻的种间关系属于资源利用性竞争,混合培养时斜生栅藻种群数量少于单独培养时的数量,铜绿微囊藻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直至稳定;当萘浓度为0 mg/L时,三种初始接种密度配比,斜生栅藻数量在竞争中均是占优。依据Lotka-Volterra竞争方程,理论上二者竞争的结果是斜生栅藻取胜,铜绿微囊藻被排斥;
在萘胁迫下,斜生栅藻与铜绿微囊藻的种间关系发生改变。混合培养的藻类生长拐点提前(铜绿微囊藻平均提前4d,斜生栅藻平均提前1d)。斜生栅藻对铜绿微囊藻的竞争抑制参数大于铜绿微囊藻对斜生栅藻的竞争抑制参数;
萘胁迫未产生浓度-效应关系,可能与实验过程中萘挥发引起的有效浓度降低有关。理论上,两种藻类种间竞争的最终结果变为斜生栅藻和铜绿微囊藻都可能在竞争中获胜,是一种不稳定的共存状态。
(4)萘胁迫能改变水体中初级生产者数量和种间关系,进而可能对水生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产生影响。
|
|
|
|
1 |
胡威;章典;冉颖霞;张庭廷;;穗花狐尾藻对淡水水华藻类的化感效应(英文)[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
2 |
王志强;朱琳;;常用抗菌药对藻类的急性毒性效应研究[J];中兽医医药杂志;2006年06期 |
3 |
王梦禅;钟文英;陈建秋;;盐酸金霉素及其光降解产物对淡水藻生长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7期 |
4 |
何梅;张庭廷;吴安平;聂刘旺;;肉桂酸对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的抑制作用[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8年06期 |
5 |
赵晓东;潘江;李金页;陶晓磊;庞坤;;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非稳态营养盐限制条件下的生长竞争特性[J];生态学报;2011年13期 |
6 |
张民;孔繁翔;史小丽;邢鹏;谭啸;;铜绿微囊藻在竞争生长条件下对氧化还原电位降低的响应[J];湖泊科学;2007年02期 |
7 |
黄昌春;李云梅;王桥;孙德勇;乐成峰;王利珍;王鑫;;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生物光学模型[J];湖泊科学;2010年03期 |
8 |
史文;刘其根;吴晶;余员龙;刘国栋;;不同藻类对大型溞存活和生殖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9年06期 |
9 |
韩宏英;汞对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生长发育及光合作用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1984年02期 |
10 |
严国安,李益健,张忠新,胡玉波,王志坚;汞对固定化斜生栅藻净化污水及其生理特征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1995年03期 |
11 |
生秀梅,熊丽,李小明,陈文明,唐红枫,王媛,刘涛;两种新型农药对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 Ktz.)的毒性研究[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4年02期 |
12 |
卢雁,张顺意;藻类急性毒性实验阳性参比毒物的筛选[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1999年02期 |
13 |
夏建荣,高坤山;CO_2浓度升高对斜生栅藻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2年05期 |
14 |
林毅雄,付德贤;汉沽污水库生物净化效应——DDT、666对斜生栅藻[Scendesmus Obliquus(Turp)KuTZ]生长量、色素含量及吸收光谱的影响[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1982年05期 |
15 |
聂湘平,蓝崇钰,林里,黄铭洪;多氯联苯对蛋白核小球藻和斜生栅藻生长影响的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
16 |
秦洪伟;陈柳芳;鲁楠;秦伟超;袁星;;氧氟沙星对斜生栅藻的毒性效应[J];环境化学;2011年04期 |
17 |
叶清泉;黎尚豪;;光照强度对于斜生栅藻Scenedsmus obliquus(Turp.)K tz.生长的影响[J];水生生物学报;1956年01期 |
18 |
季祥;王金荣;丁潇;蔡禄;;一株斜生栅藻的筛选及生长条件的优化[J];水产科技情报;2010年06期 |
19 |
张海春;李春杰;陈雪初;孔海南;;光照度对水柱中斜生栅藻生长的影响[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年04期 |
20 |
王颖,李彬,孙弘;应用斜生栅藻生长抑制实验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毒性进行诊断[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1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