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省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评价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的整体发展,百姓们的关注点逐渐转移到如何能够使得其整体的生活水平得到最切实的改善,同时对于弱势人群的生存问题能够给予必要的基础保障,这也同时成为中央的关注点,其对于公共服务方面进行更深刻的思考和进一步完善的规划。这也正是使得关于“公共服务”这个字眼能够在媒体新闻和相关政府会议方面得以多次出现的原因和推动力。如何使百姓能够更加均等化的接受公共服务,并且将此类服务完善到更加便民利民的程度都成为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同时作为其重要的职能体现,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的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完善。并且,对于整体经济的发展和前行依然始终处于百姓关心的内容之中。在新时代的今天,此处被关心的“经济发展”绝非初期所重视的所谓的单纯性经济增长,而具备了更加宽广的内涵和范畴。对此,其主要涉及以下内容:其一,关于经济发展质量的保障和促进;其二,经济结构的整体完善;其三,经济规模的增长情况。同时,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目前发展时期正是关键时刻,保障国内整体经济多方协调共赢,同时成为小康社会建设的保障。服务型政府的建立同样要求对于整体社会的公共服务的保障和体系化完善,并且能够保障百姓均等化享受此类服务。并且,这始终有利于推进社会和谐,以及对民生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的落实,最终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学术界中对于如何界定和完善经济发展同公共服务水平的关系问题上进行了充分讨论,而学者们的研究大多倾向于公共服务能力领域当中的某一个方面,比如公共投资、社会保障、城市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科技教育等。本文在对公共服务内涵界定的基础上,从公共服务领域的整体角度出发,利用相关的理论对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为更好的实现其长期协调发展做铺垫。分析了我国两者之间的关系,具体如下:先从整体上对我国公共服务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定性分析,然后采用熵权法对我国除西藏、港澳台之外的30个省2008年—2016年的公共服务能力得分进行计算,结果表明:(1)我国整体公共服务情况中,东部地区的服务水平显示为最高水平,而相比之下,中、西部及东北部地区相对弱化。由此显现省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在结构上应该被完善,来改变目前出现的由东到西地区间“梯次递减”的不利情况。(2)从构成的五个方面来看,东部地区某些省份基础设施水平得分低于中西部地区,其他几项得分均处于前列。表明东部地区在政府职能转变要高于中西部地区,这是造成东部地区与其他地区公共服务结构差异的主要原因。最后通过新经济增长理论的相关知识,结合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将相关数据进行必要的实证性探究,并最终得出结论:公共服务能力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且对东部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西部最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