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团簇化合物W_2Ag_4S_8(PPh_3)_4与Mo_2Ag_4S_8(PPh_3)_4的光学非线性对比研究
【摘要】:
本论文概述了非线性光学的基本原理、光学非线性效应的发现与应用、激光武器的特点、激光防护的原理、激光防护材料的特点及光限幅器的参数。
分别介绍了光限幅材料,包括半导体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富勒烯C60及其衍生物、金属团簇和纳米材料等;介绍了限幅机理,包括自散焦(自聚焦)、反饱和吸收、双光子吸收、自由载流子吸收、非线性散射等。介绍了金属团簇的形状,分类,特性以及应用;介绍了非线性光学理论,金属团簇激发态光限幅理论,即激发态能级吸收模型,利用皮秒(ps)、纳秒(ns)模型进行了稳态分析;还详细介绍了单光束激光Z扫描技术的发展、基本原理以及相关的理论分析。
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六棱柱型金属团簇化合物的光学非线性特性及光限幅特性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以及光限幅材料和机理。通过对这些成果的对比可以看出,在金属团簇的限幅材料中,六棱柱型的金属团簇具有强的非线性特性和可见光波段较低的线性吸收,这说明它的光限幅特性可以很强,因此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利用单光束激光Z扫描技术,对比研究了两种六棱柱型金属团簇化合物W2Ag4S8(PPh3)4与Mo2Ag4S8(PPh3)4在二甲基甲酰胺(DMF)溶液中的光学非线性折射和吸收性质,发现两种六棱柱型金属团簇化合物在纳秒和皮秒脉冲作用下都具有强的非线性吸收和自聚焦特性,得到了两种六棱柱型金属团簇化合物的三阶非线性折射率及非线性吸收系数。前者的非线性特性要好于后者的非线性特性,这是源于金属团簇化合物的重原子效应。
论文中,还对比研究了两种六棱柱型金属团簇化合物的DMF溶液分别在532 nm波长、8 ns和30 ps脉冲宽度、1 Hz重复频率的激光脉冲作用下的光限幅特性,实验结果表明,以钨为中心原子的六棱柱型金属团簇化合物的光限幅效果要好于以钼为中心原子的六棱柱型金属团簇化合物,并分析了两种六棱柱型金属团簇化合物的光限幅机理。
研究金属团簇材料非线性光学性质不仅可以理解金属团簇的物理性质,丰富金属团簇的光限幅理论,而且可以为制作光限幅器件提供实验依据。
|
|
|
|
1 |
林玉春,黄斌,谭凯,林梦海,张乾二;过渡金属团簇Cr_n结构的理论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
2 |
王逸;“纳米金属团簇复合薄膜的制备和研究”取得创造性成果[J];自然科学进展;2004年07期 |
3 |
李爱芝;李盛凤;庄培栋;高亚臣;陈贤帅;;两种金属团簇材料的非线性吸收的研究[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7年06期 |
4 |
杨素英;高亚臣;辛大志;;新型金属团簇(Et_4N)_3WOS_3Cu_3I_4的皮秒光限幅特性研究[J];光学技术;2009年04期 |
5 |
耿耀辉,李华军,傅石友,曲士良,朱从善,邱建荣,宋瑛林,忻新泉;两种无机巢形金属团簇的非线性吸收及光限幅特性研究[J];中国激光;2003年06期 |
6 |
池贤兴;徐小秋;陈向军;苑震生;;全金属负离子团簇Ga_4~(2-)、In_4~(2-)_芳香性的磁特征与多重芳香性[J];化学物理学报;2005年06期 |
7 |
田东旭,郭向云;金属团簇在单晶表面的稳定性和扩散行为的Monte Carlo研究[J];化学物理学报;2005年03期 |
8 |
;团簇和小颗粒的磁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J];国际学术动态;2000年01期 |
9 |
李国建;王强;曹永泽;吕逍;李东刚;赫冀成;;初始温度和冷却速率对金属团簇凝固行为的影响[J];物理学报;2011年09期 |
10 |
刘磊,杨炜栋,资剑,陈开泰,李郁芬;铜团簇几何结构和结合能的半经验理论研究(Ⅰ)——嵌入原子法应用于金属团簇的理论研究[J];化学物理学报;1993年04期 |
11 |
巨新,施朝淑,唐孝威;用液滴表面应力模型计算铜、银、金团簇中最近邻原子间距离收缩[J];化学物理学报;1993年02期 |
12 |
刘华蓉,葛学武,倪永红,叶强,张广祥,张志成;水溶液中金属团簇的脉冲辐解研究进展[J];化学物理学报;2001年01期 |
13 |
李锋,侯榆青,陈浩伟,高继开,赵普举,任兆玉;密度泛函方法研究NiSi_n(n=1~6)团簇[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
14 |
郑凯;;脉冲电弧团簇离子源电源设计[J];光盘技术;2007年06期 |
15 |
解思深;金属团簇物理[J];物理;1991年11期 |
16 |
其木苏荣,赵永芳,井孝功,李新营,秦艳利;相对论效应和电子相关效应对二聚物(M_2Te)_2,(M=Au,Ag,Cu)的几何构型和稳定性的修正[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4年03期 |
17 |
李天信,王广厚;遗传算法研究贵金属团簇的基态结构[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
18 |
王广厚;团簇物理的新进展(Ⅱ)——关于原子团簇和原子核的相似点和不同点[J];物理学进展;1998年01期 |
19 |
;科技书廊[J];中国基础科学;2001年05期 |
20 |
其木苏荣;刘凤敏;赵永芳;井孝功;;重金属团簇(M_2Te)_3(M=Au,Ag,Cu)赝势从头算研究[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6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