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eiger探测器的激光成像性能及测距精度研究
【摘要】:无扫描激光主动三维成像技术解决了扫描激光三维成像技术成像速度慢的缺陷,具有成像速度快,重量轻,体积小等优势,因此成为激光主动成像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然而在采用面阵探测器时,不可避免的会减小单个探测器单元所获得的能量,使得系统的作用距离大大降低。Geiger模式的雪崩光电二极管具有单光子级的探测灵敏度,同时输出信号为数字信息,利于大规模集成。以Geiger模式探测器为基础的脉冲飞行时间测距成像系统具有灵敏度高、成像速度快、测距精度高、探测器集成度高、对激光器能量要求低、系统体积小、功耗低等多方面的优势,近年来受到极大关注。目前针对Geiger模式无扫描成像的研究多集中在探测器的制造以及探测器性能改进上,而对整个系统的性能研究开展较少。在分析了基于Geiger模式探测器阵列的激光三维成像系统目前存在的问题后,对基于Geiger模式探测器的激光成像性能及测距精度进行了深入研究。
首先根据Geiger模式探测器测距与传统的阈值测距方法的差异,利用传统激光雷达方程和光子统计学理论,研究激光目标回波信号以及系统中存在的各种噪声的统计规律,研究获得了系统的探测性能与系统器件间的量化关系;包括系统的探测概率,虚警概率,最大作用距离,以及探测景深等参数与系统器件参数的关系,为系统设计以及系统性能分析及测距精度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获得了系统测距精度与激光脉冲宽度,距离门信号以及探测噪声等参数的关系的计算方法。分别对无噪声方波信号以及含噪声的一般脉冲激光信号进行理论分析,得到系统的测距精度与误差随系统器件的变化规律,包括激光回波强度,激光脉冲宽度,目标位置,探测噪声等。分析结果表明目标回波强度和激光脉冲宽度对系统的测距精度具有极大的影响,目标回波强度越强,激光脉冲宽度越窄,所能获得的测距精度越高。利用MonteCarlo方法对误差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一致。
针对Geiger模式探测器的脉冲飞行时间测距方法无法直接获取目标强度信息的缺陷,提出一种利用多脉冲统计获取目标强度信息的方法。理论分析得到了其探测精度以及探测动态范围随统计的探测次数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统计探测次数越多,测量精度越高,测量动态范围越大。利用MonteCarlo方法进行了实验验证,获得了与理论相一致的实验结果。
针对Geiger模式探测器高灵敏度条件下易受噪声影响的缺点,提出了一种通过多脉冲统计方法提高系统探测概率以及降低系统虚警概率的算法,分析了多脉冲探测时的探测概率以及虚警概率随多脉冲统计的脉冲次数间的联系,结果表明随着统计的脉冲次数的增加,此算法的探测概率与虚警概率均会提高。在统计次数为5次时,在同样的虚警概率条件下,探测概率可以提高一倍以上。利用MonteCarlo方法对理论进行了实验验证,获得了与理论相一致的实验结果。
最后改进了PIN阵列探测系统的信号处理电路,建立了模拟Geiger模式激光无扫描三维成像的实验系统,对基于Geiger模式探测器阵列的脉冲三维成像系统的工作原理进行原理性验证,证明了采用Geiger模式探测器阵列的激光三维成像系统的可行性。采用5ns脉冲宽度的激光脉冲和5ns计时精度的计时电路,获得的测距误差小于1.5m。
|
|
|
|
1 |
雷胜琼,薛南屏,曾光丽,张云;天文观测用InSb红外探测器系统的测试[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1986年05期 |
2 |
沈承杭;毕思云;;用平行板共振探测器测量穆斯堡尔背散射谱[J];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1986年04期 |
3 |
谭继廉,靳根明,吴和宇,张金霞,鲍志勤,李存藩,王柱生,李祖玉,王素芳,段利敏,肖志刚,王宏伟,胡佩刚,卢子伟,凤莹,许金兰,江栋兴,华辉,钱涛,李相庆;放射性核束首次物理实验的探测器系统[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1999年03期 |
4 |
谭中奇;龙兴武;张斌;;探测器的响应特性及对连续波腔衰荡技术测量的影响[J];中国激光;2009年04期 |
5 |
J.G.Timothg
,汪金祥;多阳极微通道列阵探测器系统的性能特征[J];光子学报;1986年03期 |
6 |
丁明;声纳探测器系统的驱动信号源[J];安徽科技;1994年03期 |
7 |
王志连;张景文;;飞机防碰激光警标系统[J];应用光学;1981年05期 |
8 |
戴贵亮;高能物理实验数据的获取和处理[J];自然杂志;1981年11期 |
9 |
王柱生;李占奎;高萍;谭继廉;李存璠;鲍志勤;卢子伟;张金霞;李海霞;李春艳;韩励想;;半导体望远镜探测系统研制及其在卫星上的应用[J];原子核物理评论;2011年02期 |
10 |
郭应祥;孙相富;罗亦孝;雷祥国;孙锡军;徐晓冀;赵之正;王积成;余坚芳;温书贤;李生岗;翁培堃;花鹏飞;李广生;袁观俊;竺礼华;张兰宽;余泮水;杨春祥;;联合在束γ装置的实验测量[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90年07期 |
11 |
;光电成像与器件[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2002年06期 |
12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粒子物理与核物理[J];物理;2008年08期 |
13 |
王睿,程湘爱,陆启生;3.8μm激光破坏三元PC型HgCdTe探测器系统的实验研究[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4年01期 |
14 |
陈继述,刘维倩,徐平茂,李潜;三维薄膜热释电红外探测器的计算机模拟[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1983年03期 |
15 |
朱维和;1983年核物理新闻[J];原子核物理评论;1984年03期 |
16 |
王涛峰;朱丽萍;孟庆华;王黎明;韩洪银;夏海鸿;黎光武;屈从会;顾先宝;;屏栅电离室+ΔE-E望远镜探测器系统[J];原子核物理评论;2007年03期 |
17 |
姬东;;一种感温探测器系统性能化设计及评估的方法[J];中国科技信息;2010年07期 |
18 |
李松林;诸永泰;胡晓庆;;α粒子在塑料探测器中的能量响应[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90年10期 |
19 |
王曼;;阴极感应片室及其静电学问题[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1997年01期 |
20 |
王睿,司磊,陆启生,刘泽金;响应波段外激光辐照PC HgCdTe探测器系统实验研究[J];激光与红外;2003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