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电磁场—基于动电效应的波场模拟
【摘要】:已有观测资料表明,地震发生时地震波经过的地方会产生电磁扰动,但目前对同震电磁信号产生的机理尚不清楚,双电层动电效应可能是引起这种震电耦合现象的一种机制。岩石孔隙固-液界面处存在着双电层,当地震波在岩石中传播时会引起孔隙流体相对骨架的运动,这种相对运动带动孔隙溶液中的净剩带电离子运动产生电磁场。本文基于双电层动电效应,研究(由断层滑动导致的)天然地震诱导的电磁场。
当考虑的波长以及观测点到震源的距离远大于断层特征尺度时,将断层滑动视为一个双力偶点源,论文考察了双力偶点源在无限空间中辐射的震电波场。在基于Pride动电耦合方程组推导出了全空间单点力源的位移、电场和磁场的格林函数之后,进一步推导出了地震矩张量类型点源激发的位移、电场和磁场的解析表达式,获得了双力偶点源激发的震电波场的全空间解析解。计算出了天然地震频段双力偶点源脉冲激发的位移、电场和磁场的波形。在这些波形中,能观察到伴随P波的电场信号以及伴随S波的电场和磁场信号,并发现伴随S波的电场幅度小于伴随P波的电场幅度。作者证明了在天然地震频段,在孔隙地层(动力协调或接近动力协调的孔隙地层除外)中S波诱导电场的能力弱于P波。在模拟出的波形中,还观察到了震源激发的辐射电磁波,该电磁波速度比地震波高出至少一个数量级,几乎是在地震发生后“瞬间”就到达了观测点,但是其幅度比伴随地震波的电磁场小很多。研究还发现,震电波场与观测方位有关,在某些方位观测不到P波的位移信号,但是能观测到伴随P波的电场信号;在某些方位能观测到S波的位移信号,却观测不到伴随S波的磁场信号。文中还注意到了孔隙地层弹性参数之间的协调性对伴随P波电场的影响,从动电耦合方程组出发,证明了在弹性参数满足动力协调条件的孔隙地层中,P波不诱导电场。
本文还考察了双力偶点震源在分层介质中激发的震电波场。基于动电耦合方程组导出了地震矩张量类型点源对应的位移-应力-电磁间断向量,将前人计算水平分层介质中点源激发震电波场的方法推广至地震矩张量类型点源,从而可模拟空间任意走向、倾向和滑动的断层所激发的震电波场。分别模拟了双力偶点源在半空间地质模型和多层水平分层地层中激发的震电波场。结果表明,由于自由表面的存在,P波和S波到达地表观测点时都会引起同震的电场和磁场扰动,瑞利波会引起电场和水平磁场扰动。研究发现,同震的电场和磁场与相应的地震波场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它们在波形上是相似的,但存在一定的相位差。研究还表明,同震电场的幅度与孔隙流体的矿化度和黏滞系数成反比,同震磁场的幅度与黏滞系数成反比。在模拟的波形中,还观察到了早于地震波到达的临界折射电磁波信号,地层中的地震波以及辐射电磁波入射到地表均可激发出此种临界折射电磁波,该电磁波的幅度与矿化度和黏滞系数成反比,比同震电磁场的幅度弱很多。模拟结果还表明从动电效应角度计算出的震电、震磁信号较强,具有可观测性。
当考虑的波长以及观测点到震源的距离接近或小于小于断层特征尺度时,断层不能视为点源,此时将断层划分为若干个子断层,每个子断层均满足点源模型假设,整个断层滑动激发的波场由这些具有不同发震时刻的点源激发的波场叠加得到。本文分别对走滑型断层和倾滑型断层激发的震电波场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断层滑动引起了显著的位移场、电场和磁场扰动,并且位移场、电场和磁场的扰动都具有方向性和上盘效应,即处于断层破裂传播前方区域上的电磁扰动幅度强于处于断层破裂传播相反方向区域上的电磁扰动,处于倾滑断层上方的接收点的位移场、电场和磁场的幅度强于下盘。文中还分别考察了覆盖层和断层埋藏深度对震电波场的影响。结果表明,地震波在覆盖层中发生了多次折射和反射,使得位移、电场和磁场的扰动幅度都得到了增强;断层的埋藏深度影响地表位移、电场和磁场的幅度,埋藏深度越浅,断层在地表引起的位移、电场和磁场扰动的幅度就越大。
模拟结果还表明,无论对于走滑断层还是倾滑断层,在断层破裂终止和地震波扰动过后,断层附近不仅会产生永久位移,还存在残余电场,但不存在残余磁场,其中残余电场随着时间推移缓慢衰减。研究还表明,残余电场对接收深度很敏感,其中水平残余电场的幅度在自由表面处为零,且随深度增加而增大,竖直残余电场在自由表面处最大,且随深度增加而减小。在地表附近竖直电场扰动强度(包括同震的振荡幅度以及地震波过后的残余值)比水平电场高2个数量级。深度增加到一定值,竖直电场和水平电场处于同一数量级。
论文基于双力偶点源模型和有限断层滑动模型的模拟研究揭示了因动电效应产生的同震电磁场的特点,对地震电磁观测提出了如下建议:电磁观测台站的布置应避开动力协调或接近动力协调的地区,并选择在流体矿化度和黏滞系数低的地层以便获得更强的同震电磁信号;在监测电场时应重视对其竖直分量的测量。
|
|
|
|
1 |
李明,麦振洪,崔树范;近完美晶体X射线统计动力学[J];物理学报;1994年01期 |
2 |
James W.Rector;井间地震数据的多域分析和波场分离[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1994年05期 |
3 |
陈朴深;全反射时的表面波特性[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06期 |
4 |
宫培谦,高锡铭,李幼铭,束沛镒;深源远震波形反演介质层状结构[J];地壳形变与地震;1995年04期 |
5 |
Peter S.Rowbotham;在井间地震反射处理中通过三维滤波实现波场分离[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1995年02期 |
6 |
Mark Yan Schaack;西德克萨斯碳酸盐岩储层的井间高分辨率成象 第二部分:波场模拟和分析[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1996年02期 |
7 |
张建贵,宋守根,袁修贵,张荣峰;粘弹性介质地震波聚焦成像技术[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
8 |
陈晓刚,明海,张国平,吴云霞,谢建平;SNOM 光纤锥微米区波场性质[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7年S2期 |
9 |
魏建新,孟平,赵群;固体物理模拟实验:波场观测[J];石油物探;1997年02期 |
10 |
艾印双,郑天愉,许云;波动方程正反向延拓滤波[J];石油物探;1998年01期 |
11 |
丁伯阳,樊良本,吴建华;两相饱和介质中的集中力点源位移场解与应用[J];地球物理学报;1999年06期 |
12 |
胡天跃,张广娟,赵伟,温书亮;多分量地震波波场分解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4年03期 |
13 |
续伯钦,周鹏,何世平;反射波场运动规律的一般表达式[J];实验力学;1996年04期 |
14 |
徐立论;流对波场影响的计算[J];海洋湖沼通报;1985年04期 |
15 |
;2.5D全波场粘声波反演[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1996年05期 |
16 |
佘德平;波场数值模拟技术[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4年01期 |
17 |
栾文贵;位场、电磁场和波场的延拓[J];中国科学A辑;1985年09期 |
18 |
蔡履中;全反射时波场与能流的时空特性[J];大学物理;1984年11期 |
19 |
张关泉,刘法启,张叔伦;用波场转换进行倾角校正[J];地球物理学报;1992年01期 |
20 |
刘继军;王元明;;层状不均匀介质的反射系数[J];应用数学;1993年02期 |
|
|
|
|
|
1 |
陈伟;王尚旭;;基于保角变换的角形裂纹波场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
2 |
李貅;薛国强;王妙月;;从瞬变电磁场到波场转换的研究进展[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
3 |
郭军;陶果;;井下偏心声源波场的三维有限差分模拟[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
4 |
刘洪;袁江华;陈景波;首皓;李幼铭;;大步长波场深度延拓的理论[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年论文摘要集[C];2007年 |
5 |
杜启振;朱钇同;李芳;侯波;秦童;李宾;;多分量联合偏移技术[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
6 |
胡天跃;张广娟;李蓉;;多分量地震波波场的分解[A];200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1年 |
7 |
胡恒山;李长文;王克协;;模型井中声电转换波场的实验研究[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
8 |
姚陈;陈祥国;;地震勘探发展与三维矢量波场[A];200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1年 |
9 |
李佩;余德平;;波场数值模拟的并行算法[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
10 |
周红;陈晓非;;一种计算具有起伏地形地面地震波场的快速算法[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