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铜厚板GTAW热裂纹形成机理及抑制研究
【摘要】:热裂纹是紫铜厚大结构件GTAW时的主要缺陷之一,严重影响和制约紫铜构件的使用。本文首先在普洛霍洛夫热裂纹理论基础上完善了热裂纹形成的判据。建立了基于刚性拘束热裂纹试验的紫铜厚板GTAW接热力耦合有限元模型,从而对热裂纹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及对采用不同合金焊材时焊缝金属的热裂纹倾向进行了预测。最后研究了气体保护焊时采用不同合金焊材对热裂倾向的影响。
首先通过紫铜厚板GTAW刚性拘束热裂纹有限元模型对紫铜焊接热裂纹的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其原因是HS201焊缝金属在BTR内的抗拉强度小于焊接过程中母材对焊缝金属的拉伸应力,并且焊接时焊缝金属所发生的内部变形率将大于HS201焊缝金属在BTR内的延性,从而使焊缝金属的热裂倾向较大。当裂纹形成后,随着裂纹的扩展,由于毛细作用共晶液相向裂纹尖端聚集,在1066℃以下时在α-Cu晶界上形成固态(Cu2O+Cu)共晶组织。但是由于共晶组织抗变形能力较差,在两侧变形的α-Cu晶粒拉伸作用下被拉断,裂纹沿固态共晶组织内部继续扩展,最终形成焊接热裂纹。
通过紫铜GTAW刚性拘束热裂纹有限元模型对在焊材中添加Ti后的铜钛焊缝金属的热裂倾向进行了预测。研究表明,在焊材中添加脱氧元素Ti后,由于Ti对焊缝金属的强化作用,焊缝金属在BTR范围内的抗拉强度有所提高,大于在不预热焊接条件下母材对焊缝焊缝金属的拉伸应力,使得在焊接中焊缝不易变形,内部变形率小于焊缝金属的延性,因此热裂倾向显著降低。提出了Ti抑制熔池氧化的物理模型。研究了不同Ti含量的添加对热裂倾向的影响规律。Ti含量为2%时生成弥散分布的点状β-TiCu4包晶组织,从而有效抑制热裂纹的出现。当Ti含量增加到3%以上时,在α-Cu晶界上形成了连续分布的点划线状的TiCu2和β-TiCu4低熔共晶组织,使得焊缝金属的热裂倾向又有所提高。
为了在抑制热裂纹的基础上同时保证焊接接头的导电导热性能,提出了在焊材中添加元素Al的方法。首先通过紫铜GTAW刚性拘束热裂纹有限元模型对在焊材中添加Al后的铜铝焊缝金属的热裂倾向进行了预测。研究发现虽然Cu6Al焊缝金属在BTR内的抗拉强度与HS201相比没有得到提高,但是由于Al抑制了由于氧化而形成的裂纹源,使得焊缝金属的BTR延性得到改善,从而使焊接时焊缝金属的变形并未超过材料本身的延性,因此热裂倾向显著降低。研究了不同Al含量的添加对焊接热裂纹的影响规律。当焊材中Al含量超过7.4wt%,如S214和S215焊缝金属在凝固过程中在1036℃左右会形成(α+β)的低熔共晶组织,这种低熔共晶组织在晶界上形成液态薄膜,从而增大了焊缝金属热裂纹敏感倾向。当焊材中Al降到7.4wt%以下时,如采用Cu6Al焊材,焊缝均由α-Cu(Al)组织组成。焊缝金属凝固时由于固液区间较窄,且凝固过程无低熔共晶组织生成,因此焊缝金属的热裂纹向明显降低。
提出了利用焊材中的合金元素P来抑制紫铜厚板焊接热裂纹的方法。采用Cu-P合金进行低温GTAW能够抑制热裂纹的主要原因:一是脱氧元素P元素存在,可以抑制熔池的氧化,从而抑制由于氧化引起的裂纹源;二是降低母材进入熔池的温度,使得熔池凝固时避开了紫铜的BTR区间。建立了变温条件下,Cu-P和Cu-Ag合金与母材Cu反应的物理模型。模型揭示了母材铜在Cu-Ag、Cu-P液态合金中的反应速度是实现低温GTAW的主要原因。通过对物理模型的推导,得到Cu在Cu-Ag、Cu-P合金中的反应速度常数,并存在着如下关系:kCu-P (T)=10kCu-Ag (T)。说明P元素是实现低温GTAW工艺必不可少的元素。通过对焊缝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测试可知,P元素的添加增大了焊缝硬度、降低韧性,影响焊件的应用。Ag元素的添加可以提高焊缝的韧性,降低硬度。因此采用Cu-P-Ag系钎料既实现了溶解钎焊工艺又可以获得较好性能的焊缝金属及接头。
|
|
|
|
1 |
雷玉成,张成,程晓农,陈希章;基于遗传算法的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器在GTAW中的应用[J];焊接学报;2003年04期 |
2 |
赵海鸿;祁励春;;00Cr22Ni5Mo3N双相不锈钢焊接工艺研究[J];焊管;2008年01期 |
3 |
郁炜春;郁晓忠;;提高12Cr2MoWVTiB与12Cr1MoV异种钢焊缝金属冲击韧性的研究[J];电焊机;2010年02期 |
4 |
李迪,黄石生,宋永伦;基于神经网络的焊接过程建模及控制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1995年S1期 |
5 |
高向东,黄石生,余英林;GTAW熔深神经网络-模糊控制技术的研究[J];焊接技术;1999年06期 |
6 |
高向东,黄石生,吴乃优;GTAW神经网络-模糊控制技术的研究[J];焊接学报;2000年01期 |
7 |
何德孚,曹志梁,蔡新强,周志江;不锈钢GTAW焊管生产中焊缝熔透易变性及其控制对策[J];焊管;2002年03期 |
8 |
吴毅雄,黄竖,赵颖;GTA电弧弧长自动稳定单片机控制系统[J];焊接学报;1995年01期 |
9 |
袁润,雷玉成;GTA电弧自动稳定控制器的研制[J];焊接;1999年03期 |
10 |
李亮玉,王燕;基于焊接温度场正面信息的熔透控制方法及验证[J];机械工程学报;2002年12期 |
11 |
沈鸿源;樊重建;林涛;陈善本;徐爱杰;;基于被动视觉的方波交流GTAW机器人焊缝跟踪[J];焊接;2007年11期 |
12 |
凌容;周维愚;;-40~-196℃低温钢焊缝金属抗断质量控制指标的确定[J];焊接;1979年06期 |
13 |
蒋成刚;氮在纯奥氏体焊缝组织中的作用[J];舰船科学技术;1980年03期 |
14 |
施定远,王永跃,陈岳森;GTAW保护气流特性的研究(二)——保护气流形态与焊缝金属含氮量关系的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1983年04期 |
15 |
曹进茂;唐伯钢;张再范;;低氢高韧性YD504A焊剂的研制与应用[J];钢结构;1988年S1期 |
16 |
黄石生,高向东,俞时伟;一种智能型焊缝跟踪系统的研制[J];机械工程学报;1999年06期 |
17 |
曹爱国;舒建平;;Cu对9%Cr耐热钢焊缝微观组织的影响[J];焊管;2007年03期 |
18 |
田万鈺;;焊接接头的延迟裂缝[J];焊接;1974年03期 |
19 |
;铁粉型铸鉄冷焊焊条试验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1975年01期 |
20 |
田万钰;;焊接接头的高温裂缝[J];焊接;1978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