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星地激光通信中非柯尔莫哥洛夫湍流影响研究

都文和  
【摘要】:卫星激光通信技术是卫星通信领域的高新技术,与传统的卫星微波通信相比,具有传输数据率高、通信容量大、抗干扰性能强、信息安全性高、设备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不需要无线电频率使用许可等诸多优点。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美国、欧洲各国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甚至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先后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卫星激光通信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卫星激光通信技术的研究已经进入到了空间实验阶段,并已成功地进行了多次星地和星间激光通信实验,正在向商业化和应用化方向发展。 在卫星激光通信的诸多链路中,星地链路作为其主干链路尤其受到关注并得到广泛研究。对于星地激光通信而言,由于地球大气层是其通信信道的一部分,因此大气湍流会对激光通信链路的建立和保持及其性能产生影响。进行大气湍流对星地激光通信影响的研究,对卫星激光通信的系统设计、在轨试验以及实际应用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迄今为止,大气湍流对星地激光通信影响的研究主要考虑的是柯尔莫哥洛夫(Kolmogorov)湍流,因为这一模型不仅简单,而且在边界层有大量的实验支持。然而,大气湍流的实测却表明对流层的大气湍流是Kolmogorov湍流,平流层(包括对流顶层)的大气湍流却是另外一种湍流存在,即非柯尔莫哥洛夫(Non-Kolmogorov)湍流;同时理论研究的结果也表明Kolmogorov湍流不是大气中唯一可能的湍流模型,Non-Kolmogorov湍流在大气中是存在的。因此,对于星地链路而言,将整个链路的大气湍流都作Kolmogorov湍流处理显然已经不符合星地链路大气湍流的实际情况。那么,根据星地链路大气湍流的实际情况研究大气湍流效应,进而研究大气湍流对星地激光通信的影响就成为了一个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 本论文基于大气湍流效应和大气湍流对星地激光通信影响的研究现状,主要进行了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工作: 1. Non-Kolmogorov大气湍流效应研究基于Non-Kolmogorov湍流折射率起伏功率谱密度,对Non-Kolmogorov大气湍流效应进行了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建立了Non-Kolmogorov大气湍流光束漂移方差的理论模型,利用几何光学近似方法,给出了弱起伏条件下准直光束和聚焦光束光束漂移方差的解析表达式。 2)建立了弱起伏条件下Non-Kolmogorov大气湍流到达角起伏的理论模型,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研究了Non-Kolmogorov大气湍流的到达角起伏,利用谱分析法,给出了弱起伏条件下平面波和球面波到达角起伏方差的解析表达式; (2)研究了Non-Kolmogorov大气湍流到达角起伏的外尺度效应,利用谱分析法,给出了弱起伏条件下平面波和球面波包含内外尺度的到达角起伏方差的解析表达式,这些表达式具有更大的适用范围; (3)研究了Non-Kolmogorov大气湍流到达角起伏的时间变化特征,给出了弱起伏条件下平面波和球面波到达角起伏时间频率谱的解析表达式。 3)建立了弱起伏条件下Non-Kolmogorov大气湍流振幅(光强)起伏的理论模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研究了Non-Kolmogorov大气湍流高斯光束的振幅起伏,给出了弱起伏条件下高斯光束对数振幅方差的解析表达式;并在此解析表达式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光束类型,给出了准直光束、聚焦光束和会聚光束对数振幅方差的解析表达式。 (2)研究了Non-Kolmogorov大气湍流光强起伏的时间变化特征,给出了弱起伏条件下平面波和球面波光强起伏时间频率谱的解析表达式。 2. Non-Kolmogorov大气湍流对星地激光通信影响研究建立了星地激光通信的联合大气湍流光波传输理论模型,利用一个星地链路联合大气湍流模型,研究了对流层Kolmogorov湍流和平流层Non-Kolmogorov湍流对卫星激光通信的联合影响,对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长期光束扩展、闪烁指数以及误码率等进行了分析。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是关于大气湍流效应及其对星地激光通信影响的应用基础研究。基于星地链路大气湍流的实际情况,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仿真方法研究了大气湍流对星地激光通信的影响,为星地激光通信系统的设计提供依据。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不仅进一步充实了大气湍流光波传输理论,而且对卫星激光通信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必将推动星地激光通信技术的发展。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阎吉祥,俞信,张晓芳;湍流对地-空光通信系统性能的影响及自适应光学补偿[J];光学技术;2005年02期
2 李晓峰,胡渝;背景光及大气湍流对空地激光通信接收光斑产生的影响[J];光通信技术;2004年10期
3 周斌;;大气激光通信中的APT技术研究[J];中国新通信;2007年21期
4 ;激光通信[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2004年03期
5 刘华,胡渝;欧洲卫星间光通信发展现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8年05期
6 赵东军;信号传输新型解决方案——激光通信系统[J];现代电视技术;2000年06期
7 徐辉;;激光通信实验[J];电子制作;2000年04期
8 李生莲,武志平,王高;半导体激光大气通信初探[J];测试技术学报;2003年02期
9 林金堵;激光(laser)及其应用[J];印制电路信息;2004年07期
10 刘智;卢益民;罗萌;;星间光通信中的瞄准、捕获和跟踪[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6年05期
11 李永亮;王建宇;徐睿;林日钊;傅忠谦;;大气湍流对星地激光下行链路最大天顶角的影响[J];应用科学学报;2011年01期
12 张文卿 ,胡国宝;激光通信仪及其应用[J];教学仪器与实验;1985年03期
13 陈非凡,苑京立,陈益峰;微型阵列式激光收发集成传感器技术研究[J];光学技术;2002年05期
14 杨红宇;邓科;幺周石;陈彦;胡渝;;星间激光通信兼测距新技术研究[J];光通信技术;2006年11期
15 贾晓斌;;水下激光对潜通信系统及其实验设计[J];魅力中国;2009年13期
16 是兆雄;激光技术的军事应用[J];自动化博览;1995年02期
17 铁鸣;欧空局卫星间激光通信计划[J];计算机与网络;1996年01期
18 ;光通信 其他[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2006年01期
19 易淼;李天松;孙丽华;;多脉冲位置调制系统中定时误差的误码影响分析[J];科技广场;2008年08期
20 黄寿生;潜艇与岸上用激光通信[J];激光杂志;198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强;姜会林;王晓曼;刘智;;大气湍流对高速激光通信影响的模拟实验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2 吴瑾;;相干激光通信优势及实现方法研究[A];2011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李君波;;舰船激光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应用[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4 高培亮;陈力子;司磊;;自适应光学技术对提高激光通信系统信噪比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5 李彤;姜会林;胡原;温冠宇;;天地激光通信光学系统设计的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李君波;;一种基于扫描与空间分割的激光引导技术[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刘杨;李晓峰;;基于GPS的激光通信初始定位方法及实验[A];第九届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8 李晓东;刘中杰;;当代军用激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A];中国电子学会产业战略研究分会第11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杨瑞科;马春林;韩香娥;苏振玲;鉴佃军;;激光在大气中传输衰减特性研究[A];2007年光电探测与制导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田雍容;卢晓春;;星座间星际链路性能分析与设计[A];2009全国时间频率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都文和;星地激光通信中非柯尔莫哥洛夫湍流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2 李永亮;星地激光通信中光束传输仿真和链路特性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3 谢雪康;双向空间交会对接激光搜索跟踪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3年
4 马东堂;大气激光通信中的多光束发射和接收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5 韩立强;大气湍流下空间光通信的性能及补偿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6 李祥之;空间光通信扰动补偿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7 李菲;晴空大气湍流对自由空间光通信影响及校正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8 陈浩;大气湍流中光波前的时空特性探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2年
9 武云云;自适应光学技术在大气光通信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光电技术研究所);2013年
10 华志励;大气湍流背景下合成孔径激光雷达成像算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清泉;部分相干激光通信性能受大气湍流影响的分析[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2 崔丽;激光通信的大气信道建模与仿真[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3 赵丽荣;卫星间激光通信的计算机仿真技术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4年
4 刘杨;基于GPS的激光通信初始定位技术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5 黄海波;基于以太网的激光无线通信及其误码测试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武汉大学;2004年
6 郭影;大气湍流对激光相干通信系统接收性能影响仿真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7 杨波;飞机与卫星之间激光通信的计算机仿真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4年
8 于权嘉;大气湍流模拟装置控制技术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2年
9 邹超;激光通信系统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2年
10 南世君;车载激光通信光端机结构及控制系统设计[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新华 许辉;激光通信:引领“光时代”[N];解放军报;2005年
2 王平;移动式大气激光通信信号接收新方法研究 获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计划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N];科技日报;2007年
3 通讯员 黄勇宁;激光所深化主题实践活动成果喜人[N];桂林日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曾四丹;肩负重任 不辱使命[N];桂林日报;2005年
5 记者任福海;新型大气湍流随机波前发生器研发成功[N];中国技术市场报;2009年
6 记者 陈娟;自治区副主席陈章良到桂调研[N];桂林日报;2010年
7 ;什么是光纤通信[N];光明日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孙敏徐莹波 实习生 冯晓文;桂林航天人:见证中国航天新纪元诞生[N];桂林日报;2008年
9 郭风学;激光部队:未来战场显身手[N];中国国防报;2004年
10 记者 张广宁 实习生 秦川;我市军工企业迎来发展新时期[N];桂林日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