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溶态AM60B镁合金高速撞击变形及损伤行为
【摘要】:本文研究了固溶态AM60B镁合金高速撞击条件下的变形及损伤行为。采用火药炮、一级轻气炮和二级轻气炮进行高速撞击试验,研究了不同撞击速度和不同碰撞副下镁合金靶板的成坑过程;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等分析手段对高速撞击条件下弹坑附近不同深度、不同区域的变形组织进行了表征;同时利用显微压痕、霍普金森压杆和热模拟试验机对撞击后弹坑附近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并利用原位拉伸试验研究了高速撞击诱发的缺陷对主裂纹扩展过程的影响规律。
研究表明钢弹/镁靶碰撞副的成坑过程不同于铝弹/镁靶碰撞副。随着撞击速度的增加,钢弹/镁靶碰撞副形成的弹坑形貌经历了球冠形→半球形→圆柱形+半球形→半球形过渡,而铝弹/镁靶碰撞副在撞击成坑过程中弹坑形貌由球冠形逐渐过渡到半球形。在弹道撞击速度范围内,弹坑深度是钢弹/镁靶碰撞副的主要侵彻形式,而弹坑体积是铝弹/镁靶碰撞副的主要侵彻形式。当撞击速度达到超高速撞击时,弹坑体积是镁合金靶板的主要侵彻方式,与碰撞副的类型无关。高速撞击的成坑过程明显不同于准静态压缩成坑,撞击成坑过程所消耗的弹丸动能始终大于准静态压缩成坑所做到的功,且随着弹坑深度的增加,两者的差距增大。撞击成坑过程计算表明撞击瞬间弹靶接触界面形成的冲击波压力和温升随着撞击速度的增加显著增大,当撞击速度达到5000 m/s,形成的冲击波压力超过材料强度2个数量级,冲击波温升超过材料的熔点,甚至沸点。撞击成坑过程中撞击方向上的材料承受了最严重的动态变形,45°撞击方向的材料次之,垂直撞击方向上的材料变形程度最轻。
弹坑周围变形组织研究表明撞击方向上变形组织分布区域最宽,45°撞击方向上分布次之,垂直撞击方向上变形组织分布最窄,形成了椭球状组织分布。随着撞击速度的增加,弹坑周围变形组织的分布区域均有展宽的现象。相近撞击速度下,钢弹/镁靶碰撞副弹坑周围变形组织的分布区域宽于铝弹/镁靶碰撞副。弹道撞击条件下,弹坑周围的变形组织可划分为三个区域:高密度孪晶区、中等密度孪晶区和低密度孪晶区,而超高速撞击条件下,弹坑周围出现了细晶区,其变形组织可划分为四个区域:细晶区、细晶+高密度孪晶区、高密度孪晶区和低密度孪晶区,其中低密度孪晶区贯穿整个30 mm厚的靶板。由于高速撞击可在弹坑底部提供梯度性的应变、应变速率载荷变化,通过弹坑周围不同区域变形组织的表征,揭示了弹坑附近细晶的形成过程,建立了弹坑附近细晶形成的物理模型。
绝热剪切带研究表明高速撞击条件下绝热剪切带的形成需要一定的临界撞击速度,随着撞击速度的增加,弹坑附近材料经历了均匀塑性变形→应变局部化(形变带)→白色侵蚀带(转变带)→裂纹的演化过程,即形变带和转变带是不同变形阶段、变形程度的产物。通过转变带在两种侵蚀剂下呈现的光学形貌发现,转变带的光学形貌与侵蚀剂的类型密切相关,因而基于光学显微镜下白色侵蚀的特征来辨别转变带的类型存在一定偏差。高速撞击条件下弹坑附近材料由于应变局部化的差异,一定撞击速度下弹坑附近可同时形成形变带和转变带。形变带内部以严重变形、碎化的晶粒为主,而转变带内部以细小等轴的再结晶晶粒为主。孪生和位错滑移在转变带内部细晶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高速撞击条件下镁合金转变带内细晶的形成应归结于孪晶诱发的旋转动态再结晶机制。
弹坑附近典型的微观结构研究表明高速撞击条件下镁合金中主要形成了{1012}拉伸孪晶和{1 0 11}压缩孪晶,孪生方向分别为 1011和 1012。高的应力应变水平、低的临界剪切应力、小的切变量是两类变形孪晶形成的主要原因。高速撞击条件下弹坑附近超细晶Mg晶粒内部存在高密度的位错结构,位错滑移是超细晶Mg晶粒进一步塑性变形的主要方式。高速撞击条件下弹靶界面材料在冲击高温、高压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多种与熔化相关的微观组织,如铝晶粒、镁铝化合物以及非晶组织。非晶组织的形成是熔化、快速凝固的结果。
撞击后弹坑附近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表明随着撞击速度的增加,撞击后弹坑附近材料的动态屈服强度逐渐增大,而材料的动态抗压强度在一定的撞击速度下存在极大值。钢弹/镁靶碰撞副撞击后弹坑附近材料达到最大动态抗压强度的临界撞击速度为590 m/s,铝弹/镁靶碰撞副为2500 m/s。超过临界撞击速度,撞击后材料的动态抗压强度随着撞击速度的继续增加而降低。随着与弹坑边沿距离的增加,撞击后材料的动态屈服强度逐渐降低,而材料的动态抗压强度则存在临界变形程度,超过临界值时,材料的动态抗压强度在弹坑底部一定距离上存在极大值。原位拉伸试验研究表明撞击诱发的微裂纹、微孔洞、绝热剪切带及孪晶界是主裂纹形核和扩展的主要路径,大量缺陷的形成降低了材料抵抗继续变形的能力。
|
|
|
|
1 |
赵志远;镁合金铸件在汽车上的应用[J];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1990年06期 |
2 |
刘志勇,许庆彦,柳百成;压铸工艺对镁合金组织性能影响的研究[J];铸造;2004年08期 |
3 |
侯滨,黄伟九,陈波水,周仲荣;AZ91D和AM60B镁合金微动图的研究[J];润滑与密封;2004年03期 |
4 |
童建新;汽车和摩托车领域的镁合金压铸技术[J];四川兵工学报;2003年06期 |
5 |
刘艳改;熊守美;黄朝晖;房明浩;袁建路;;合金元素对AM60B镁合金性能的影响[J];材料科学与工艺;2008年04期 |
6 |
毛萍莉;刘正;王长义;金鑫;王峰;郭全英;孙晶;;高应变速率下AZ31B镁合金的压缩变形组织[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9年05期 |
7 |
黄伟九,侯滨,庞佑霞,张津,周仲荣;两种压铸镁合金的微动磨损行为研究[J];摩擦学学报;2005年03期 |
8 |
袁建路;刘艳改;黄朝晖;;含Sr、Y和Nd的AM60B镁合金浇注与性能研究[J];铸造技术;2005年12期 |
9 |
杨素媛;才鸿年;王富耻;;动态加载条件下细晶镁合金的组织特征及形成机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
10 |
彭立明,曾小勤,朱燕萍,丁文江;固溶处理对AM60B+xRE及AZ91D+xRE镁合金性能的影响[J];材料研究学报;2003年01期 |
11 |
彭建;樊世波;宋成猛;;固溶处理对Mg-2.0%Zn-0.7%Mn合金热变形过程及变形组织的影响[J];热加工工艺;2009年14期 |
12 |
李懋廉;王洪琴;贾淑芝;申明阳;;铝—镁合金膜的制备及性质、结构的研究[J];光学精密工程;1986年02期 |
13 |
关学丰;;当代镁合金的发展情况[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1987年04期 |
14 |
;一种新的镁合金AE42×1[J];轻合金加工技术;1992年07期 |
15 |
李玉兰,刘江,彭晓东;镁合金压铸件在汽车上的应用[J];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1999年S1期 |
16 |
文斯雄;镁合金零件局部的抗蚀保护[J];电镀与精饰;1999年05期 |
17 |
;富来远东公司组织镁合金压铸考察团赴德国考察镁合金压铸技术及设备[J];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01年01期 |
18 |
;富来远东公司组织镁合金压铸考察团赴德国考察镁合金压铸技术及设备[J];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01年S1期 |
19 |
;高强度镁合金[J];有色冶金节能;2001年03期 |
20 |
;新技术与成果[J];中国金属通报;2001年18期 |
|